欧文·亚隆(Irvin Yalom)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1931年6月13日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父母是俄罗斯人,第一次大战后移民美国2。他担任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是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与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和罗洛·梅(Rollo May)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也是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2。
# 人物经历
- 早期经历:在波士顿州立医院实习期间,曾观察过精神科住院医师自己参与的团体历程。在纽约西奈山医院实习期间,参加过与LSD有关的实验,检测LSD是否会影响无意识知觉,并在测验中体验了无意识知觉。担任住院医师初期,开始诊视精神分裂症患者,首篇文章发表在《马里兰州医学期刊》,讨论LSD经验与精神疾病经验之间的主要差异1。
- 学术与职业发展:在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担任三年精神科住院医师期间,参加了杰罗米·法兰克的每周讨论会,学习研究方法学的根本原理以及团体治疗的基本原则,并深受罗洛·梅启发。1960年派驻夏威夷檀香山的三联军医中心,期间组织过各种不同的治疗团体。1961年回到美国后,最终选择到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任职。1967年获颁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优良教学奖,得到了前往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一年的机会,研究塔维斯托克的团体治疗方法,同时积极编写团体治疗教科书。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到斯坦福大学肿瘤科咨询癌症末期的病人,这影响了他往后十年的临床治疗方向1。
# 主要成就
- 学术著作:发表了诸多专业教科书,如《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住院病人团体心理治疗》等,还与吉妮·艾尔金合著了《日渐亲近》,与李伯曼和麦尔斯合著了《会心团体:最初的事实》。此外,他擅写心理治疗小说和故事,如《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生命的意义》《爱情刽子手》《叔本华的治疗》等,多次荣获欧美小说和非小说文类奖项2。
- 学术贡献:1980年,发表了最具学术性质的文章《存在主义精神疗法》,定义了生活的四个终极问题,即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需要的自由以及生活可能缺乏显而易见的意义,认为生活中的痛苦大多源于这四个方面的困扰2。他总结的团体心理治疗中的治疗因子,包括利他、团体凝聚力、普遍性、人际学习等11个主要因子,为团体心理治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3。
# 团体治疗理念
- 他认为团体成员在团体中能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独的,会发现许多人也承受着类似的痛苦和需要帮助;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人,可以找到应对问题的资源和方法;治疗师可通过团体互动看到来访者的问题,而不仅是通过来访者的口头报告;团体治疗能使来访者更快更直接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社会交往方式的特点3。
# 存在主义哲学观
欧文·亚隆认为人是自由的,并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动负责。在治疗过程中,与当事人探索的主题有自我觉察的能力、自由与责任、追求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追寻意义、焦虑是生存的一种状态以及觉察死亡与不存在2。
# 对中国的影响
欧文·亚隆的团体咨询和治疗体系受到了全世界心理咨询界的欢迎,其课程和培训也逐渐进入中国。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与美中国际心理学院联合举办过“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题报告会暨首期欧文·亚隆系统培训”开班仪式,将欧文·亚隆的团体咨询模式引进中国,促进了团体咨询在中国的发展1。重庆交通大学也举办过欧文·亚隆团体心理治疗系统培训—基础体验课,提升了学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团体辅导水平,为后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提供了支持1。
总之,欧文·亚隆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团体治疗理念,在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无数寻求心理帮助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