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1938年7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敦煌学家,被誉为“敦煌的女儿”3。以下是关于她的一些详细介绍:
# 教育背景与职业生涯
- 1958年,樊锦诗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
- 1962年,前往敦煌莫高窟实习2。
- 1963年,大学毕业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她在敦煌的职业生涯2。
- 1977年,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
- 1984年,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
- 1998年,任敦煌研究院院长1。
- 2015年,担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 主要成就
- 石窟考古研究:樊锦诗长期从事石窟考古、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多种,主编大型丛书和图书数十种1。
- 数字敦煌工程:她积极推动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法制化管理和“数字敦煌”工程建设,为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2。
- 文物保护:樊锦诗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1。
# 荣誉与奖项
- 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评为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
- 2019年,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
- 2020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樊锦诗的事迹和精神,不仅体现了她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和奉献,也展示了中国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者的坚守和担当。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