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字秋白,江苏常州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2。
# 生平经历
- 早年求学与思想启蒙:1917年秋,瞿秋白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2。1920年,他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记者的身份赴苏俄采访,期间深入考察苏俄社会,思想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3。
- 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活动:1921年,瞿秋白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2。回国后,他积极参与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发表大量政论文章,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2。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他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2。
- 文学与文化贡献:瞿秋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批评史、思想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他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作品不仅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早期的重要成果,也是探索民族复兴之旅的见证1。他与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推动文艺大众化,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奠定了基础2。
- 英勇就义: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最终在6月18日从容就义,年仅36岁2。
# 历史评价
瞿秋白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卓越的理论贡献和英勇的牺牲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毛泽东高度赞扬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