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约公元前385年—?),名伯灵,华夏族,孙武后裔,出生于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菏泽市鄄城北)一带,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12。
人物生平
孙膑早年与庞涓同师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因嫉妒孙膑的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刖刑。后在齐国使者帮助下逃至齐国,成为田忌门客,并助田忌赛马获胜,由此被荐于齐威王23。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齐威王欲任孙膑为将,孙膑以“刑余之人”为由辞谢。周显王二十七年,因魏将庞涓攻韩,韩向齐求救,孙膑以军师身份率军救韩2。
主要成就
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次年,齐国采用孙膑“围魏救赵”的策略,派兵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救援,齐军于桂陵设伏,大败魏军,成功解救赵国2。
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率军攻打魏国首都大梁。庞涓回师救援,孙膑利用庞涓轻敌的心理,采用“减灶计”诱敌深入,在马陵设伏,全歼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此战使魏国元气大伤,齐国崛起为东方霸主2。
军事思想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孙膑兵法》中,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包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1。他主张“战胜而强立”,认为采取“营而离开之,并卒而击之”等方法,则寡可敌众,弱可胜强;治国强调“内得其民心,外知敌之情”1。在战略战术上,他贵“势”,即创造条件以求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通都大邑的兴起,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运用、阵法研究、将领条件等均有阐述2。
后世影响
孙膑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围魏救赵”等经典战例被后世兵家反复研究和借鉴。唐德宗时,孙膑位列武成王庙64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宋武庙72将之一,受到后世尊崇。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竹简,使失传千年的兵法重见天日,为研究孙膑的军事思想提供了珍贵资料34。
孙膑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家的杰出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