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1927年8月9日-2016年1月24日)是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之一,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2。以下是关于他的主要介绍:
# 生平经历
- 出生于纽约市,父亲是眼科医生兼艺术家,母亲是犹太复国主义者1。
- 小学和中学就读于私立学校,对电子学和化学感兴趣1。
- 1945年高中毕业后入伍,在海军培训中心接受训练1。
- 1946年进入哈佛大学主修物理,后改修数学,1950年毕业1。
- 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54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2。
# 主要成就
- 提出人工智能概念:1956年,与麦卡锡等人发起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2。
- 创立框架理论:1975年首创框架理论,以框架形式表示知识,推动知识表示领域发展1。
- 开发神经网络模拟器:在普林斯顿大学建造了第一个神经网络仿真器,名为Snare,是世界最早的神经网络模拟器之一2。
- 创建人工智能实验室:1958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次年与麦卡锡共同创立人工智能实验室(现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2。
- 研发机器人: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结合,开发出世界上最早的能够模拟人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1。
- 创立思维机公司:创建“思维机公司”,开发具有智能的计算机,推出著名的“连接机”系列1。
- 获得图灵奖:1969年获得图灵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工智能学者1。
# 代表作品
- 《情感机器》:探讨如何让机器具备情感,是人工智能情感计算领域的经典之作1。
- 《心智社会》:提出心智社会理论,认为心智是由许多半自主的智能体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1。
# 其他贡献
- 发明了共焦扫描显微镜,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2。
- 参与发明了第一个LOGO编程语言“海龟”,对儿童编程教育有重要影响2。
- 在音乐领域也有造诣,是世界上极少数能即兴创作赋格曲的人之一2。
马文·明斯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他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