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冯·鲁登道夫(Erich Von Ludendorff,1865年4月9日—1937年12月20日)是德国陆军将领,毕业于士官学校。他在德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下是关于鲁登道夫的详细介绍:
早期生涯
- 鲁登道夫出生于波兰波兹南附近的一个小镇克鲁谢维亚,其父是没落的普鲁士地主。
- 12岁时,他进入陆军幼年学校学习,1881年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次年入伍,被授予少将衔。
军事生涯
- 总参谋部任职:1908年,鲁登道夫任陆军总参谋部处长,在总参谋长小毛奇的领导下对修改施里芬计划起到重要作用。
-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战争爆发后,鲁登道夫调往东线任第八集团军参谋长,成为兴登堡将军的得力副手。
- 列日战役:在围攻比利时列日要塞的战斗中,鲁登道夫接管了第14步兵旅的指挥权,成功夺取要塞,一战成名。
- 东线胜利:鲁登道夫与兴登堡合作,在坦能堡战役和马祖里湖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歼灭大量俄军,扭转了东线战局。
- 总体战理论:鲁登道夫是第一个系统探讨总体战争的人,他认为现代战争是全面战争,需要动员全民力量,这一理论对德国法西斯军事学说产生重要影响。
战后活动
- 鲁登道夫在战后从事政治和写作,著有《总体战》一书。
- 他参与了1923年的希特勒-鲁登道夫政变,但后来与纳粹党保持距离。
评价
- 鲁登道夫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陆军指挥官之一,拥有出类拔萃的战略眼光、组织能力和战术手腕。
- 然而,他缺乏政治眼光,情绪不稳定,面对困境容易陷入沮丧和失望。
- 鲁登道夫的“背后挨刀”传说为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土壤,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登道夫的军事才能和理论对德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他的政治观点和行为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