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1849年7月12日-1919年12月29日),加拿大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医学教育家,被尊称为“现代临床医学之父”2。以下是关于他的主要介绍:
# 生平经历
- 早年求学:1849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邦德海德镇的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2。1865年进入多伦多三一学院学习艺术,后转学医学,1872年从麦吉尔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3。
- 职业生涯:1874年被聘为麦吉尔大学医学生理学讲师,次年任内科教授。1884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临床医学教授。1888年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期间与几位名医共同创立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并建立了美国现代医学教育制度1。1904年被聘为牛津大学内科学教授2。
# 主要成就
- 医学教育改革:他开创了病床边教学观念,让学生亲身参与临床实践1。引入德国的住院医师制度和英国的实习生制度,要求医师经过多年全职轮转培训,以培养合格的医生2。
- 医学研究与发现:1873年证实血小板是血液中第三种有形成分,并与血栓形成有关。1895年描述了红斑狼疮的全身表现。1901年报道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1903年报道慢性紫绀合并红细胞增多与脾肿大的临床现象(被称为“奥斯勒氏病”)。1908年观察到心内膜炎患者手足皮肤出现疼痛性结节(被称为“奥斯勒氏结节”)2。
- 医学著作:著有《临床内科原理》,是内科标准教科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还创办了《内科学季刊》,主要著作还有《近代医学之进展》等1。
# 医学理念
- 他认为医生的三大敌人是傲慢、冷漠和贪婪,这些会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医患关系1。
- 强调医学是一种使命和社会责任,主张医生应具备人文关怀,人性化对待病人2。
威廉·奥斯勒对现代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医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借鉴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