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出生于中国天津,祖籍安徽潜山,是一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汉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
- 1950年—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为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生。
- 1956年—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196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 1962年—1966年,担任密歇根大学副教授。
- 1969年,受聘为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
- 1973年—1975年,出任新亚书院院长,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 1977年,担任耶鲁大学查里西摩中国史教授。
- 1987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教授。
主要成就与荣誉
- 197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2004年,当选为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 2006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为首位华裔得奖者。
- 2014年,获得首届唐奖汉学奖。
学术贡献
余英时专长用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致力于中国历史特别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深入研究中国思想、政治与文化史,贯通古今,涵括了上起三代,下至明清,甚至当代的各个时段。他的中文论著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知识人的政治史、思想史与文化史,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议题。
人才培养
在美国任教期间,余英时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黄进兴、傅佩荣、陈弱水、康乐、王汎森、林富士,以及北京大学的罗志田等人。他还是《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
人物评价
余英时被西方学界推崇为21世纪的中国史学泰斗,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他的研究不仅对中国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