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罗姆·西摩·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年10月1日—2016年6月5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原哈佛大学教授,哈佛“认知研究中心”的创立者1。以下是关于布鲁纳的详细介绍:
# 生平经历
- 1915年10月1日,布鲁纳出生于美国纽约1。
- 1937年,获得杜克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
- 1941年,在实验心理学家拉什利的指导下,获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学位。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召服兵役。
- 1945年,转回哈佛大学任教。
- 1952-1972年,在哈佛大学心理系任教。1960年,和心理学家杰奎琳·古德诺、乔治·奥斯汀共同出版《思维研究》,同年与心理学家G.米勒一起创建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
- 1962-1964年间,任美国白宫教育委员会委员、普林斯顿公共舆论研究所副所长。
- 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
- 1972-1980年,担任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1。
- 1980年,回到美国,先后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和纽约大学工作。
- 2016年6月5日,因病在纽约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 主要理论贡献
1.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应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态度2。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迁移1。
2. 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主张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来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3。发现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培养他们的探究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3.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布鲁纳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动作表征阶段、图像表征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1。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以不同的方式表征和理解世界,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 主要著作
- 《教育过程》(1960年)
- 《论认知:左手随笔》(1962年)
- 《教学论探讨》(1966年)
- 《意义行为》(1990年)
- 《教育的文化》(1996年)
# 影响与评价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1。然而,他的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如过于强调学科结构和发现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学习困难等1。
布鲁纳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的理论贡献和教育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和方法仍然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