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以下是关于范仲淹的详细介绍: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他自幼刻苦读书,曾在长白山上的醴寺寄宿读书,生活艰苦,却从不叫苦。
- 政治生涯: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西北边事稍宁后,被召入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
- 去世与身后: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葬于河南洛阳伊川。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主要成就
- 政治贡献:在地方任职期间,注重民生,兴修水利,如主持修建了长达150多里的捍海堤,保护了农田和盐场,造福百姓。在西北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了坚固的防御体系,使西夏不敢轻易进犯。主持庆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变法”的前奏。
- 文学成就: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其中《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流传,成为一代士人处世立身的典范。他的词也很有特色,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阄,描写边塞风光和屯守生活,抒发报国之志,境界开阔,格调激昂,为前人词中所没有。
- 教育贡献:创办范氏义庄,不仅保障家族后代的教育,还积极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其家族在800余年中培养了80位状元、400多名进士,人才辈出。
个人品质
- 清廉节俭:范仲淹一生生活节俭,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凝固后切成四块,就着咸菜吃,即使身居高位,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作风。为官清正,不贪图个人利益,将所得俸禄用于公益事业,如设立公积金,资助家族和地方的贫困学子。
- 忧国忧民: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地方任职,都积极为百姓谋福利,关心民间疾苦,如在苏州知州任上,提出开浚“五河”的治水计划,解决水患问题,保障农业生产。
- 勇于担当:面对朝廷的腐败和国家的危机,他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多次因直言而遭贬谪,但始终不改其志。在宋夏战争爆发后,主动请缨,前往西北边防,与韩琦共同抵御西夏的入侵,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 识人之能: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其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狄青后来成为一代名将。范仲淹见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认为其作为将领屈才,劝其读《中庸》,张载后来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
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智慧、文学才华和高尚品质,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他的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