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是唐朝初年的著名宰相、政治家和史学家。他出生于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另一说为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出身于清河房氏,是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自幼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便考中进士,被授予羽骑尉的职位。隋末大乱时,他投奔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等职,屡次跟随李世民出征,参与谋划策,掌管书记,并为秦王府网罗人才。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因功被任命为中书令,封爵梁国公,进位司空。
房玄龄在政治上善于用人,不问贵贱,随材授任,且恪尽职守,从不居功自傲。他与杜如晦并称为“房谋杜断”,是贞观时期著名的贤相。在贞观年间,他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明显宽松,律条完备,为后来的《永徽律》和《唐徽律疏议》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中的《晋书》,并调整政府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房玄龄在贞观十七年(643年)与长孙无忌等二十三位功臣图形于凌烟阁,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总理庶务。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临终前仍上谏言征伐高句丽的得失,不久后去世,谥号文昭,追赠太尉,陪葬昭陵。
房玄龄的一生,是对唐朝政治、法律和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生,他的智慧和才能为后世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