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是晋宋间诗人、文学家、旅行家、佛学家,中国“山水诗派”鼻祖,东晋名将谢玄之孙2。
# 人物生平
谢灵运早年寄养在钱塘杜家,后袭封康乐县公,世称“谢康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谢灵运出仕为琅邪王司马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后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谢灵运被封为康乐侯,又任命其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初三年(422年),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太守,一年后,称疾辞官。元嘉三年(426年),征谢灵运为秘书监,入京,不久,又辞官归始宁。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让谢灵运出任临川内史,后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以“叛逆”罪处绞刑2。
# 文学成就
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亦撰写《晋书》,辑有《谢康乐集》2。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从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对唐代诗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良、柳宗元等都曾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过营养1。
# 轶事典故
- 才高八斗: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他对曹植才华的推崇,也显示了古人对文学才华的量化标准1。
- 发明谢公屐:在永嘉任职期间,谢灵运陶醉于楠溪江的山水之中,为了捕捉每一处大自然风光的秀气,他还发明了一种登山“木屐”,穿上它,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能防止打滑,世称“谢公屐”1。
# 历史评价
谢灵运的文学成就和山水诗的开创性,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士人的精神面貌。尽管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流传千古,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