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出生于英国苏格兰法夫郡柯卡尔迪,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和作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斯密出生在一个海关官员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前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14岁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并对经济学产生兴趣。17岁时转入牛津学院。
- 学术生涯:1748年到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与文学。1751年至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执教,期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为他赢得了声誉。1764年辞去教授职务,担任私人教师并到欧洲旅行,结识了伏尔泰等名流。1767年辞职回家乡写作《国富论》,9年后出版。
- 晚年经历:1787年出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90年7月17日逝世于苏格兰爱丁堡。
主要理论贡献
- 劳动分工理论:斯密在《国富论》开篇详细阐述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认为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以制针工坊为例,说明了分工如何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 “看不见的手”理论: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概念,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会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无意中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 自由市场与自由贸易:他主张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发调节经济资源的配置,实现经济的最优状态。
- 价值与分配理论:在价值论方面,斯密把劳动看成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并把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视为衡量交换价值的尺度。在分配理论中,他分析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作品
- 《道德情操论》:1759年出版,探讨了人类的道德判断和情感基础,提出了“同情”是道德判断的核心机制。
- 《国富论》:1776年出版,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系统阐述了劳动分工、自由市场等理论,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响与评价
亚当·斯密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和“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实践和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不仅在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影响,如1902年严复全译《国富论》出版,对中国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