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1885—195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2。以下是关于她的主要介绍:
#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1885年9月16日,霍妮出生于德国布兰肯内兹2。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性格专制、沉默寡言;母亲是荷兰与德国混血,比父亲小17岁,性格自由开朗1。父母关系不和谐,父亲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母亲则更偏爱哥哥,这使她的童年生活颇不快乐2。9岁时,她决心“如果没法变漂亮,就变聪明”2。
- 求学之路:12岁时,因对医生产生深刻印象,立志当医生1。1901年,在母亲支持下进入高中,父亲强烈反对她学医,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于1904年离婚2。1906年,她进入弗赖肯大学学习医学,1908年转至哥廷塞大学,1913年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
- 婚姻与情感:1909年,霍妮与已婚的奥斯卡·霍尼结婚并生了3个女儿,但婚后夫妻感情不睦1。1926年,两人离婚。1934年,霍妮与心理学家弗罗姆相恋,后两人分手1。
- 职业生涯:1909年,因抑郁症和性问题困扰,开始接受卡尔·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1。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训练,1919年成为精神分析医生并私人开业1。1920-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并创办私人诊所1。1932年,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任期两年1。1934年,迁居纽约,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1。1941年,因理论分歧,创建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任所长,直至1952年12月4日去世1。
# 主要理论观点
- 反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论:她不同意弗洛伊德把人的基本动力归结为性本能,认为人类的精神冲突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主要源于与基本焦虑相关的心理冲突,性方面的异常心理只是其表现之一1。
- 提出基本焦虑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若感受到父母的不公正对待、缺乏关爱或家庭氛围紧张等,会产生基本焦虑。这种焦虑会促使儿童发展出各种防御策略,如亲近他人、对抗他人或回避他人,这些策略会影响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模式2。
- 神经症需求理论:指出神经症患者常表现出过度依赖、追求完美或逃避冲突等行为,这些行为是为了应对基本焦虑而产生的神经症需求2。
- 挑战传统女性心理学观点:批评弗洛伊德的“阴茎嫉妒”理论,认为其带有性别偏见,仅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女性心理有局限性。她提出男性存在“子宫嫉妒”,认为男性因无法生育而可能产生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嫉妒,并通过追求成功和贬低女性来补偿1。强调女性心理学应关注社会文化对女性的影响,认为女性的心理问题更多源于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制和期望1。
# 主要著作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分析了现代社会中神经症的普遍性及其根源2。
- 《我们内心的冲突》:探讨人类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帮助读者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2。
- 《自我分析》: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自我反思来认识自己、治愈自己2。
- 《女性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女性的内心世界,打破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2。
-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深入剖析神经症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提出治愈的方法2。
# 人物评价
- 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她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为心理学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视角2。
- 她敢于挑战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弗洛伊德关于女性心理的观点,为女性心理学的发展和性别平等做出了巨大贡献1。
- 其著作至今仍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对现代人理解自己、应对心理困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
总之,卡伦·霍妮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在心理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心理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