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1930年1月24日—),江苏南京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和“吴市场”。他不仅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坚定倡导者,也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以下从多个维度梳理其生平、思想与贡献:
---
一、生平与学术背景
1. 早年经历
吴敬琏出生于南京,幼年丧父,自幼多病。1947年患肺结核,1948年随母赴香港避乱,1949年返回北京后继续学业。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早期受苏联计划经济理论影响。
2. 思想转折
- 顾准的影响:1969年下放“五七干校”期间,与经济学家顾准结识,后者以独立思想和对市场经济的深刻见解启发了吴敬琏,促使其开始反思传统经济理论。
- 耶鲁深造:1983年赴耶鲁大学访问研究,系统学习现代经济学,形成“整体改革论”,主张通过建立自主企业、竞争性市场和宏观调控体系推动改革。
---
二、核心思想与学术贡献
1. 市场经济改革的推动者
- “整体改革论”:主张经济改革需配套推进,反对“行政性分权”导致的寻租问题,强调市场性分权(企业自主决策)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 关键论战:
- 中南海会议(1990年):力主“市场取向改革不够彻底”,与主张回归计划经济的学者激烈辩论,奠定“吴市场”称号。
- 股市“赌场论”(2001年):批评中国股市缺乏规范,引发经济学界争议,但最终推动资本市场监管改革。
2. 法治与市场经济结合
吴敬强调“好的市场经济需要法治基础”,认为法治保障契约精神和公平竞争,是防范腐败和权力寻租的关键。他多次呼吁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和规范的市场环境。
3. 政策设计与实践影响
- 主持完成《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1985年)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1993年),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 推动成立“中国经济50人论坛”(1998年),汇聚周小川、刘鹤等政策制定者,成为学术与实践结合的平台。
---
三、社会影响与争议
1. 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
吴敬琏以“敢言”著称,多次为民生问题发声:
- 反对春运票价管控,主张遵循市场规律;
- 批评城市拆迁补偿按市场价格分配,提倡建立城市化基金调节利益分配;
- 质疑政府打压房价的政策效果,认为需通过提高居民收入而非行政干预解决住房问题。
2. 争议与挑战
- “股市赌场论”引发民粹反弹:部分投资者因亏损迁怒于他,甚至遭遇人身威胁,但他坚持学术立场。
- 对油价政策的批判:主张国际油价下跌时加征燃油税,反对“照顾有车一族”而忽视城市承载能力。
---
四、评价与遗产
1. 学术地位
吴敬琏被国际经济学会授予“荣誉会长”,获“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等荣誉。其著作《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十年纷纭话股市》等成为改革研究的经典。
2. 精神象征
被马洪称为“勇敢的战士”,李剑阁评价其“影响了一个时代”。他一生践行顾准“待机守时”的嘱托,将个人命运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成为市场经济改革的“孤独的守望者”。
---
五、主要著作
-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
- 《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
- 《十年纷纭话股市》
- 《转轨中国》
吴敬琏的学术生涯贯穿中国经济改革的全过程,其思想既植根于中国实践,又融合国际视野,为理解当代中国经济提供了关键视角。正如他所言:“改革正未有穷期,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