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也是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详细介绍:
#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出生在俄罗斯中部小城梁赞,他的父亲是位乡村牧师,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2。他自幼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在父亲的影响下,接触到许多进步著作,并受到当时俄国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的影响,逐渐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放弃了神学。
- 教育经历:1860年进入梁赞教会中学,1864年毕业后进入梁赞教会神学院,准备将来做传教士。1870年,他和弟弟一起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在大学前两年表现平凡,三年级时上了齐昂教授所开授的生理学,对生理学和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投入生理学的研究。
- 职业生涯: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他开始研究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苏联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后来,他专注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等。
# 主要成就
- 创立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最著名的实验是发现了条件反射。他在研究狗的消化系统时,发现狗在看到食物或者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随后在每次给狗喂食之前,都会给出摇铃、亮红灯等信号。在这些信号与食物接连出现几次之后,他尝试只给出信号而不喂食,结果发现狗虽然没有看到食物却依然会流口水,这种现象就叫做条件反射。这一发现对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也因此被行为主义学派视为先驱。
- 提出两个信号系统学说:巴甫洛夫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将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气质类型,分别是不可遏制型(强、不平衡,对应胆汁质)、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对应多血质)、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对应黏液质)和抑制型(弱,对应抑郁质)。
# 个人品质
巴甫洛夫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密切注视着越来越糟糕的身体情况,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要为一生至爱的科学事业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对于人们的关心、探望,他只好不近人情地加以拒绝。
巴甫洛夫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生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他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也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不断探索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