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他与“医圣”万密斋齐名,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
# 人物生平
- 随父学医:李时珍出生于世医家庭,从小就喜爱医药,立志悬壶济世。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 为太医: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昆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 东璧堂行医: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李时珍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东璧堂,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
- 潜心著述:自1565年起,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二十七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 主要成就
- 编写《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成为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 其他著作:李时珍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医书。
# 轶事典故
- 开棺救母子:据说有一日,李时珍与弟子王广和路遇送葬队伍,他发现棺材中渗出了鲜血,因此断定棺中之人尚存生机。经他苦口婆心地再三劝说,家属终于同意开棺。只见李时珍施以针灸,竟使假死产妇苏醒,还顺利产下了一男婴。这一次奇迹般的救治,不仅挽救了两条生命,更让“李一针”的美名传遍四方。
# 纪念建筑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虚岁为76岁),遗体被安葬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1954年,其坟墓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蕲春县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了修缮。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并初具陵园规模。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建立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
# 传说故事
李时珍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极广,蕲春及鄂东南的老中医和挖药人几乎都能讲几个李时珍的传说故事。2011年5月23日,李时珍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李时珍用一生的努力诠释了“执着与热爱”,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医学工作者,他的《本草纲目》更是成为医学界的“百科全书”,为后世医药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