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即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时间为1521年至1567年,年号嘉靖。以下是其简介:
# 个人生平
- 早年经历:朱厚熜于1507年9月16日出生在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自幼聪敏过人,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古籍,通晓《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
- 登基为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14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承统,年号“嘉靖”。即位不久,他围绕其生父兴献王的尊称和祀典问题,掀起了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
# 为政举措
- 前期革新: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朱厚熜采取厘革宿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史称“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他打击权臣、宦官和封建地主贵族势力,极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朝政为之一新。还效仿太祖朱元璋,在经济上执行“一条鞭法”政策,积极进行赋税改革,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的发展。嘉靖七年(1528年),在首辅张璁的建议下,改革用人制度,大胆采用科举、举荐、贡院的“三途并用”之法,使民间真正有治国才能之士可以有其才能的发挥空间。
- 后期怠政: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发生了“壬寅宫变”,朱厚熜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他迷信道教,祈求长生不老,长期不视朝,由严嵩执掌大权。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 人物评价
嘉靖帝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他在执政的前二十年中颇有作为,以不因循守旧的革新精神开创了中兴局面;但在嘉靖二十一年之后日益腐化,朝政日坏,局势动荡不堪。他个性很强,认定的事大多难以改易,不仅本人信道,当上皇帝以后,还要全体臣僚都要尊道,尊道者升官发财,敢于进言劝谏者轻则削职为民,枷禁狱中,重则当场杖死。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60岁(周岁59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