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子2。以下是关于唐中宗李显的详细介绍:
# 生平经历
- 早年: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他被立为皇太子2。
- 首次即位: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显即皇帝位,但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先后迁居均州、房州等地2。
- 复位:圣历元年(698年),李显被召回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迎李显复位1。
# 在位期间的政治举措
- 恢复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学士,恢复唐朝旧制2。
- 对外关系: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蕃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2。
- 朝政混乱:纵容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宠信武三思,任其陷害功臣,弄权专国,致使朝政混乱不堪1。
# 结局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定陵2。
# 文学成就
在《全唐诗》中收存其诗七首,有《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立春日游苑迎春》《登骊山高顶寓目》等1。
唐中宗李显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戏剧性,他的统治时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因个人性格软弱和宠信奸佞而导致朝政混乱,最终以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