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冯·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9日),原名埃里希·冯·莱温斯基(Erich von Lewinski),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的波兰裔军事家、战略家和战术家。
生平经历
- 早年生活:曼施坦因出生于德意志帝国的柏林,出身于普鲁士波兰裔军事贵族家庭,父亲和多位亲属都是普鲁士将军,其伯父是后来的陆军元帅兼德国总统保罗·冯·兴施坦因。
- 军事生涯
- 一战时期:1906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步兵团服役,1913年进入军事学院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参与东西两线作战,期间受伤并休养了六个月。
- 战后重建:战后参与重建国防军,1936年任陆军总参谋部第一总军务长,参与制定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作战方案。
- 二战时期:1938年任第18师师长,参加占领苏台德区的行动。1939年9月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与德波战争。10月调任西线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镰刀计划”。苏德战争爆发后,参加对列宁格勒方向的进攻。1941年9月任第11集团军司令,在克里米亚作战,翌年7月占领塞瓦斯托波尔,晋升元帅。11月发起“冬季风暴行动”,未能救出斯大林格勒被围的第6集团军。1943年通过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对苏军发起反攻,后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
- 战后岁月:1944年被解职,次年被英军俘获,1949年被判处18年徒刑。1953年获释,成为西德政府高级顾问及名誉参谋长。1973年在慕尼黑病逝,享年85岁。
历史评价
曼施坦因与埃尔温·隆美尔和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三大名将”,被认为是二战德国陆军中最有才华的战地指挥官之一,也被誉为“陆军中的最强大脑”和“纳粹德国的头号战略家”。他创立的闪电战理论改写了现代战争规则,其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从政治角度看,他作为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
主要成就
- 制定“镰刀计划”:在法国战役中,曼施坦因提出的“镰刀计划”成功实施,使德军迅速击败法国。
- 指挥克里米亚战役:带领第11集团军成功占领塞瓦斯托波尔,展现了出色的战术指挥能力。
- 发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在苏德战争后期,成功对苏军发起反攻,取得了一定的战术胜利。
主要作品
曼施坦因著有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等著作,这些作品为后世研究二战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曼施坦因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的指挥官,但他的成就和才华始终与纳粹德国的战争罪行紧密相连。在评价其军事贡献时,必须同时考虑到他所服务的政权及其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