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他是战国末年的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曾担任秦国丞相2。
# 生平经历
- 早年经商:出身商人家庭,凭借商业头脑积累了巨额财富1。
- 奇货可居:在邯郸结识秦国质子异人(子楚),认为其有政治潜力,决定投资他2。他资助异人,并游说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养子,助其登上秦国王位2。
- 位极人臣:异人继位(秦庄襄王)后,吕不韦被任命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2。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嬴政继位,吕不韦继续掌权,号称“仲父”2。
- 编撰《吕氏春秋》: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主张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采各家学说2。
- 失势自尽:因嫪毐集团叛乱受牵连,被免去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后秦始皇命其迁往蜀地,吕不韦饮鸩自尽3。
# 历史评价
- 贡献:推动秦国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编撰《吕氏春秋》,是宝贵的文化遗产1。
- 争议:与赵姬的关系及送嫪毐入宫引发政治混乱;其权谋手段和道德行为受到质疑2。
吕不韦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商人到权倾朝野的丞相,其政治智慧和谋略对秦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