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是南朝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2。
#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范晔出身于士族家庭(顺阳范氏家族),由于是妾生的庶子,地位并不高。他自幼酷爱读书,善文,能作隶书,并通晓音律2。
- 仕途生涯:曾任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后因触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2。
- 著史立说:在宣城太守任内,范晔开始撰写《后汉书》,以排解被贬职的痛苦。他博采众家之长,著成了《后汉书》纪传八十卷,但未及完成十志便因卷入权力之争而被杀3。
# 史学成就
- 创作主旨: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提出,写史的目的是“欲因事就卷内发卷,以正一代得失”,明确主张写史为政治服务2。
- 体例创新:《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20年),囊括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范晔在书中创立了党锢、文苑、逸民等新的类传,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2。
- 艺术特色:《后汉书》为文简洁,叙事生动,论赞部分尤为精彩,体现了范晔的史学才华和文学造诣1。
# 文学成就
- 范晔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反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有进步意义。
- 他的诗作《乐游应诏》等被《文选》收录,展现了其文学才华1。
# 历史评价
- 范晔的《后汉书》因其独特的史学见解和文学价值,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后世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1。
# 轶闻典故
- 据传,范晔为母亲入厕时所生,因额头被砖磕破,遂得小名“砖”。后因伯父无子,被过继给范弘之,并袭爵位,封武兴县五等侯2。
# 家族成员
- 曾祖:范汪,东晋安北将军,撰有《尚书大事》《范东阳方》等2。
- 祖父:范宁,东晋临淮太守、豫章太守,著有《春秋谷梁传集解》2。
- 父亲:范泰,东晋中书侍郎,后得刘裕信任,屡被升迁,亦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2。
# 墓葬
- 范晔的墓葬位于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是研究其生平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范晔以其卓越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才华,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后汉书》更是成为后世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