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唐代著名诗人、词人。他出生于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2。温庭筠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迅速完成八韵诗,因此被称为“温八叉”2。
# 生平经历
- 早年:温庭筠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自幼好学,苦心钻研文学1。
- 科举之路: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原因可能是他恃才傲物,喜欢讽刺权贵,以及考场上的作弊行为2。他曾因替人作弊而被贬为隋县尉,后来在宰相徐商的推荐下,担任国子监助教。
- 文学成就: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2。他的诗辞藻华丽,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反映时政。温庭筠在词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他是“花间派”的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深远,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2。
# 轶事典故
- 考场作弊:温庭筠在科举考试中多次替人作弊,甚至在一次考试中帮助了八个人,自己却名落孙山2。
- 得罪权贵:他曾为宰相令狐绹代写《菩萨蛮》,但因酒后失言,泄露了此事,得罪了令狐绹,影响了他的仕途1。
温庭筠的文学成就,尤其是他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