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称T·S·艾略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也是诗歌现代派运动的领袖人物2。以下是关于艾略特的详细介绍:
# 生平经历
- 1888年9月26日,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祖上是英国人,十七世纪移民到北美1。
- 他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
- 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1。
- 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1。
- 1965年1月4日,艾略特在伦敦逝世1。
# 主要作品
- 《荒原》:1922年发表的长诗,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该诗通过五个段落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当代世界及其历史的荒凉风景画,由一系列丰富且多层面的声部构成,包含了众多文学或文化上的引用,如但丁、乔叟、莎士比亚、布莱克、康拉德、古梵文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里语等1。
- 《四个四重奏》:1943年结集出版的探讨永恒和时间的哲理诗,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该作品并不使用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带领读者在具体的历史中探索永恒与时间的辩证关系,用语普通正规而又十分精确1。
- 《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年出版的批评著作,提出了著名的“非个性化”理论,认为诗人的个性在创作过程中应被消融,以融入文学传统之中1。
- 《一九零九~一九二五诗集》:1925年出版,收录了艾略特早期的一些重要诗作,展示了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 《空心人》:1925年发表的诗歌,描绘了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和迷茫,是艾略特对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 《玛丽娜》:1930年发表的诗歌,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玛丽娜公主为题材,探讨了信仰、救赎等主题。
- 《大教堂凶杀案》:1935年出版的诗剧,以英国坎特伯雷大教堂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朝圣者前往坎特伯雷朝圣途中发生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宗教信仰的力量。
- 《鸡尾酒会》:1950年出版的诗剧,通过一个上层社会家庭的故事,探讨了婚姻、爱情、背叛等主题,展现了艾略特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 《机要秘书》:1954年出版的诗剧,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在爱情与事业之间的抉择,以及她与上司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体现了艾略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 《政界元老》:1959年出版的剧本,以一个政治家的故事为背景,探讨了权力、腐败、道德等主题,展现了艾略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
# 文学思想
- 艾略特认为,在诗歌创作中有种“想象的秩序”和“想象的逻辑”,它们不同于常人熟悉的秩序和逻辑,因为诗人省略了起连接作用的环节;读者应该听任诗中的意象自行进入处于敏感状态的记忆之中,不必考察那些意象用得是否得当,最终自然会收到很好的鉴赏效果1。
- 他强调文学传统的重要性,认为诗人必须在传统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通过与传统对话来创新1。
- 艾略特反对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个人情感宣泄,主张诗歌应表达普遍的人类经验,通过客观对应物来呈现情感1。
# 人物影响
- 艾略特对中国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中国诗人都曾表示深受其影响,如徐志摩、卞之琳、夏济安、穆旦等1。
- 他还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的“共同追求正确判断”的理想一度成为颇有感召力的口号,其批评著作《论文选,1917~1932》是英国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1。
# 人物评价
- 美国总统自由勋章颁奖词评价他:“是一位诗人和批评家,融汇了智力与想象、传统与创新,在一个变革时代,他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评价他的诗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其中《荒原》等作品是其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成就1。
- 美国艺术评论家罗杰·金博尔认为艾略特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为他创作出了能引起人们共鸣和好奇的诗1。
艾略特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深刻的文学思想和对现代诗歌的杰出贡献,成为了20世纪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