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先觉(1909—1994年),湖南长沙人,著名鱼类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3。以下是关于余先觉的详细介绍:
# 生平经历
- 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3。
- 1949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他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3。
- 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生物系遗传教研室主任,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等职务2。
# 学术贡献
- 果蝇细胞遗传学研究:早年在美国从事果蝇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其研究成果“X—射线诱发的同源异形突体(触角足Antpyr)、突变体(B48g·Scar)以及相关的染色体畸体”等,被美国同行编入专著《果蝇的遗弃变》(D.L.Lindsley & E.H. Grell,1968)2。
- 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从1978年起,主要从事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两项博士学点科研基金所资助的科研课题,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指导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考察分析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黄河上游以及青藏高原的170余种经济鱼类的染色体组型和部分鱼类的带型,以核型学资料对鲤科鱼类的染色体进化、系统学关系和分类进行深入探讨,填补了中国鱼类细胞分类学的研究空白,并为脊椎动物的进化研究提供了鱼类方面的宝贵数据2。
- 学术著作与论文:其学术专著《中国淡水鱼染色体》于198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淡水鱼类染色体的著作,标志着中国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论文《鲤科鱼类核型系统学和中国鱼类染色体研究概况》于1987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Genetica》上发表后,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2。
- 首创显带技术:主持开展了对鱼类染色体精细结构和基因组结构的研究,首创了鱼类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带、Brdv-BSG法显带、限制性内切酶显带以及鱼类减数分裂染色体G-显带等显带技术,首次构建了区带划分的黄鳝二价染色体高分辩G带模式图,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因定位等鱼类染色体作图研究工作2。
# 获奖记录
- “中国淡水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获得1988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
- 有关研究论文获得1988年湖北省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奖特等奖2。
# 人物精神
- 开放进取:在艰苦的条件下,他积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3。
- 兼容并蓄:他尊重并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倡导学术自由,为学术交流和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3。
- 爱国情怀:在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取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决然于1949年10月辗转回到祖国投身教育事业,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3。
余先觉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他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精神,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