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均(1912年10月27日-2003年10月20日),出生于天津大沽,是中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和生物统计学家,被誉为“中国遗传学之父”2。以下是关于李景均的详细介绍:
# 教育背景与学术生涯
- 1932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6年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获博士学位2。
- 1941年回国后,先后在广西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系任教,并担任北京大学农学系主任3。
- 1951年赴美,在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教,并成为该校公共卫生学院的创始人之一1。
# 学术贡献
- 李景均的学术著作《群体遗传学导论》在遗传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第一本系统介绍群体遗传学的教科书2。
- 他的研究工作对群体遗传学、基因重组技术、遗传流行病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1。
- 李景均提出的随机/双盲原则成为临床试验设计的金标准,对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1。
# 个人经历
- 李景均在1941年冒死回国任教北大,但在1950年因受到不公正对待而离开中国大陆,前往香港2。
- 在香港期间,由于没有身份文件,他无法获得美国签证,也无法去其他地方。最终,在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穆勒的帮助下,他得以前往美国3。
- 李景均在美国度过了余生,继续从事遗传学研究,并在匹兹堡大学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果1。
李景均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磨难,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信念,为遗传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传奇,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过程中,保持对理想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