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重杰,男,1965年11月生,河南禹州市人,博士、教授,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
# 教育背景
- 1986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 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获硕士学位
-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 1989年至1991年在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工作
- 1991年至1994年任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讲师
- 1994年至1999年任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副教授
- 1999年至今任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 2001年至今任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 研究方向
- 鱼类细胞遗传与性别决定机制
- 鱼类转基因育种
# 主要成就
1. 教学成果
- 承担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多门遗传学相关课程的讲授工作1。
- 1999年一项教学成果通过省级鉴定1。
- 1999年获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
- 2001年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教师二等奖1。
2. 科研成绩
- 建立了鱼类多倍体的诱导方法1。
- 对20种我国常见鱼类进行染色体组型及带型的研究,总结出了我国淡水鱼类Ag-NORs带型的特点,对鲤形目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1。
- 深入探讨鱼类性别决定和分化的机制,取得显著成果。用C带和银染带技术,证明大鳞副泥鳅是ZZ/ZW型性别决定,这是世界上首次证明其性别决定机制;从大鳞副泥鳅中分离出与性别发育有关的两个基因-PdSox8和PdSox9,均被Genbank认可和注册,其注册号分别为AF116249和AF116250,表明其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PdSox8和PdSox9基因进行了表达、染色体定位和RFLP分析,结果发表在Developmental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和遗传学报等著名刊物上,并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NCBI数据库收录1。
- 积极投身于鱼类转基因育种研究和鱼类性别决定和分化分子机制的研究,主持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项目《鱼类珠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鱼类新品种的应用》和河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鱼类性别相关基因的克隆》等,已取得阶段性成果1。
3. 论文著作
- 作为第一作者在包括SCI源期刊在内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1。
- 参与编写《遗传学实验技术》一书,该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按照教育部本科评估标准规划实验体系,涵盖动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细胞遗传、生化遗传、分子遗传和群体遗传等方面的内容,共43个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 学术报告
- 2024年11月22日,应邀在新乡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以《转基因的安全性》为题做学术报告,详细阐述了转基因技术的相关知识及其在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并介绍了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法规等内容1。
常重杰教授在鱼类细胞遗传与性别决定机制、鱼类转基因育种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