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红顶商人、政治家,也是徽商代表人物。
# 早年经历
胡雪岩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13岁开始孤身出外闯荡,先后在杭州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当过小伙计,后在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因勤劳、踏实,三年师满后成为钱庄正式伙计。
# 事业发展
- 结识王有龄:1848年,26岁的胡雪岩结识“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挪借钱庄银票500两银钱帮其补实官位,事发后被赶出钱庄。
- 代理湖州公库:王有龄升任湖州知府后,胡雪岩开始代理湖州公库,在湖州办丝行,用湖州公库的现银扶助农民养蚕,再就地收购湖丝运往杭州、上海,脱手变现,再解交浙江省“藩库”,从中不需要付任何利息。还说服浙江巡抚黄宗汉入股开办药店,在各路运粮人员中安排承接供药业务,将药店快速发展起来。
- 与左宗棠合作: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胡雪岩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
- 事业鼎盛: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其产业涉及钱庄、生丝、药店等多个领域,资产雄厚,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 失败原因
- 中外商战: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大肆收购蚕丝,企图垄断丝业贸易,却终败北,家资去半。也因此,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钱庄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关门倒闭。接着,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
- 官场倾轧:胡雪岩的失败也与官场倾轧有关,他的事业依赖于官场后台,当后台失势或官场中出现对其不利的政治斗争时,他的事业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 后世影响
胡雪岩的一生极具戏剧性,在短短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清朝朝野的红顶商人。他以“仁”、“义”二字作为经商的核心,善于随机应变,使其生意蒸蒸日上;他富而不忘本,大行义举,在赢得美名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他经商不忘忧国,协助左宗棠西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中,他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其创立的“胡庆余堂”中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他的商业智慧、人生经历以及“戒欺”等商业伦理观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