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为何盛行“干爹”文化?
2020-12-05 14:28:47 浏览:922次 【

“干爹文化”的早期记载



  历史上有关干爹的最早记载,就是西周早年很有传奇色彩的周文王和他的义子,比如《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当然这些是无法考证的不靠谱说法。然而之后东周时期成书的《诗经》,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极为露骨地揭露了早期“干爹文化”的实质内涵。



  《诗经·小雅·小苑》有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并以此为典故,“螟蛉”在古代汉语里成为干儿子的代称,这也从反面说明,收养者正如同蜾蠃,并不纯粹出于慈悲心肠。



  “认干爹“的习俗并不完全是负面的,有很多无子女者出于养老方面的考虑,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也有很多为了现实利益之争而收干儿子或者认干爹,这种关系其中到底有多少真情,也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认个义子做打手



  认干爹、收义子,其实并不完全是干儿子捡便宜,从功利的角度讲,更多的是一种互利互惠、各取所需的好买卖,干儿子因干爹而得势,干爹也有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好打手。




  比如武圣关羽,在今天祭拜关羽的关帝庙中,为关羽塑造的金身背后一般都有两员大将,一个是贴身保镖周仓,一个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这关平就是关羽收养的义子,其父子情谊至今被传为佳话。 



  收义子也是古代军队中常见的拉帮结派的手段。《隋唐演义》中描绘出的第八条好汉、忠心耿耿保大隋江山的靠山王杨林,历史上麾下义子何其多。他一旦看到哪个年轻将领武艺、智谋出众,是可造之材,就将他收为义子。连后来大唐功臣秦琼也做过他的十三太保。




  把收义子的方法玩得登峰造极的就是引发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安禄山也是干儿子出身,他曾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养子,自己发达了之后,建立了一支被称为“曳落河”的“义儿军”,高达八千人之众。干儿子数量多到性格严谨的司马光都感觉不可思议的地步。这种成建制的“干儿子”群体可谓是开历史之先河。



  身份等级社会的“人治”流毒



  “干爹文化”的盛行,与古代封建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有关。身份卑贱者难以为官,而朝中有人则好办事,攀一个好亲戚,认个干爹,就能一定程度上摆脱“黑五类”的成分。



  比如三国的风云人物曹操,他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族认了一个好干爹有很大关系。曹操的家族原本只是一介草根,虽然曹操的父亲傍上的是一个太监,但是却掌握了通往上流社会的钥匙,年纪轻轻地就当上了洛阳的北部“区警察局长”。而白手起家的“刘皇叔”此时还在卖草鞋,梦想一番事业,有没有好干爹的差距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明末的阉党也是一例,阉党魁首魏忠贤在皇帝面前极为受宠,自然有一批势利小人拍马屁,朝廷上许多文臣武将、地方上的官员都纷纷投靠了魏忠贤,称什么“五虎”、“五彪”的,厚颜无耻的叫魏忠贤干爹。这个“干爹”当然也不亏待他的干儿子们,再说他自己也的确需要这样一批死心塌地的爪牙,于是他将“五虎”、“五彪”等人纷纷换上朝廷和地方上的高级职位。这就形成了以魏忠贤为首的一个“阉党”,完全把持了朝政,小皇帝现在只是一个摆设了。



  “干爹”的家业不好继承





  当然干儿子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被认了干儿子继承了家业之后就会面临一个纠结的问题,原本的亲爹该是个什么地位呢?这问题摆在那些凭义子身份即位的皇帝身上尤其尴尬。





  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是干儿子出身。他从未谋面的干爹的封号是“皇考”,而他的亲爹朱祐杬的封号叫“本生皇考”,“本生”就是亲生的意思。嘉靖皇帝听着觉得浑身别扭,有叫自己爹是亲爸爸的吗?为了给自己的亲生父亲正名,嘉靖皇帝主张取消封号之中的“本生”,这种违反礼制的做法引起朝野上下的一直反对,把整个大明朝闹得鸡飞狗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一些词语的原本含义往往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干爹”一词,在传统上,干爹只是“义父”的俗称。非本生之父而拜认为父者名者,叫做干爹。而现在,原本单纯的拟制血亲关系现在却有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




  越发泛滥的“干爹文化”



  从早年港澳娱乐圈的潜规则,到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干爹文化”迅速自娱乐界向社会蔓延,甚至很多女人为了需要,会不止一个干爹。而这种年轻女性攀干亲的风潮,自古就有。




  古时候的宫廷,刚进宫的宫女除了靠漂亮之外,还要拼家世背景。如果只有漂亮娘家没有人,那一旦失宠,那下场会很惨。这时候,聪明的宫女就会认干爹,认有权势的人为干爹,上至大臣下至得宠太监,都可认作干爹。以拟制血亲的方式稳固双方的关系,拉来强势的“干爹”做后盾,在宫廷DZ中也就更有把握。





  以一点个人尊严为代价就可以换得很多现实好处,认干爹也不是女性的专利。拜干爹是清代官场中拉拢关系、攀附权贵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拜干亲者当中,品行低下、长于钻营的所谓“十钻千拜之流”尤多。在古代官场,为了博取上位的机会,极尽厚黑之学使出浑身解数,认干爹反而成为一门本事,一般人能认到一个牛逼哄哄的“干爹”吗?





  有时候继承了家业的干儿子也比较危险。比如日本战国时期的丰臣秀吉老来得子,而当时他的干儿子兼亲外甥丰臣秀次已经继承“关白”大位,干儿子哪里有亲儿子重要呢?丰臣秀次于是被迫自杀,丰臣秀吉用鲜血铺平了给亲儿子上位的道路。





  中国倒没有发生这样极端的例子,但是义子与亲自难以共容的事例不胜枚举。三国时期的刘封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虽然没有上位的野心,但是在刘备病危之时,诸葛亮担心刘封“刚猛难治”,于是找茬料理了他。还有需要亲子为了更多的继承财产份额,对义子百般排挤。





  “干爹”与利益孰轻孰重?





  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抛除一些社会风俗方面的收养,为什么那么多执迷于官场利益之争的人也盲目地追求认干爹、收义子呢?这与中国传统的血缘观念有关。





  因为在传统社会,关系再近也抵不过血脉亲情,因此没有血亲关系的人喜欢用结拜、收养、认干爹的“拟血亲化”、“准血亲化”方式来确定双方的关系,如果没有一层这样的血缘关系,就叫人放心不下。那些想通过认干爹的方式获利上位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披上了一层道德的外衣,谁违约谁就先承担社会道德层面的谴责。





  当然,在那些利益熏心之徒眼中,这点薄薄的道德谴责又算的了什么呢?当别人的干儿子,本身就和赘婿一样,在社会上没什么好名声,还在乎这些?于是坑“干爹”的事情,古今都不鲜见,指望道德来约束追名逐利之心,徒增笑尔。



全部评论
活动光线,欢乐之声
Copyright © 2023 CDOO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1843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