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光岩旅游攻略
2021-09-15 11:45:59 浏览:1430次 【

鬼斧神工的日光岩是鼓浪屿的最高点,海拔92.68米,位于鼓浪屿岛南部的海滨,虽为鼓浪屿最高峰,只有百米高台,却因奇峰突起,从海滨抬头望去,仍显得高耸挺拔。清代道光年间《厦门志》就记载日光岩“俗名龙头山”,民间相传此山岩是蛟龙栖息的地方。龙头山因花岗岩构成天然奇景,闽南话称为“岩仔山”。厦门岛在靠近鹭江道的地方有虎头山,与鼓浪屿的龙头山隔鹭江对峙,形成龙虎镇守厦门之势。

在这个四面环海的小岛,日光岩虽高度不足百米,但它在老鼓浪屿人的眼中,就是小岛第一峰,这个概念是否有点地球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感觉。在我读小学写作文时,常有“巍巍日光岩,滔滔鹭江水”这样的描写词句。

在鼓浪屿居住了几十年,铭刻心中的是日光岩多彩多姿的形象,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日光岩都会给你显出风姿卓越的不同姿态。

你如果乘船环游小岛,或者你漫步在小岛,你就会发现不管船航行到哪个角度,不管你走到那个角落,鼓浪屿最吸引你目光的始终是日光岩。

当你从港仔后海边望日光岩,蓝天就会衬托出日光岩驼峰一样的天际线;

   你从英雄山眺望日光岩,日光岩就像昂起的龙头,欲腾云驾雾遨游天宇;

当夜幕降临,蓝天为幕,绿树葱茏,夜景灯光投射下的日光岩傲然挺立在苍天之下;

当冬季清晨初升的太阳照亮天边,透出天际线轮廓的日光岩成为一幅美丽的剪影画作;

当你从海上乘船眺望鼓浪屿和日光岩,那海中的鼓浪屿,海天之间的日光岩将令你不能忘怀。

不管是高高昂起的龙头,还是如驼峰的天际线,随着季节和时间的变化,日光岩与周围的绿树红瓦都会组成一幅绝美的风景画,不由得你不动情,一种探寻、品读和观赏的冲动就会从心底涌出。

从日光岩的南面大门游览,首先见到的是日光岩寺的石牌楼山门,这个石牌楼是近年新建的,但却具有闽南的特色。牌楼由三个石拱门形成入口,拱门之上是飞檐翘角琉璃瓦,中间圆拱门上方的“日光岩寺”是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题。

过山门只见一块几十米高耸的崖壁上有三幅摩崖石刻,右侧的“鼓浪洞天”是明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这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左侧的“鹭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间福建长乐人林鍼所题,“天风海涛”四字横书是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

从鼓浪屿出土的墓志铭考证,最迟在明隆庆年间,(1568年前后),鼓浪屿就是这个小岛的地名了。丁一中“鼓浪洞天”的题刻也是岛名的一种印证,题刻将鼓浪屿形容为如神仙居住的府第。林鍼的题刻称赞日光岩风光为厦门第一,厦门原有大八景、小八景、景外景等24景,日光岩不愧为八大景之首。许世英的题刻更是将日光岩沐天风、闻海涛,极目远眺,风景这边独好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日光岩寺,因明正德年间建尼姑庵又叫“莲花庵”。现存莲花庵横梁刻有“明万历丙戌季冬重建”,石柱上刻有对联“光出南海普陀山,日对西天鼓浪屿”。寺庙因地形而建,与一般的庙宇的形制不同,正中是古莲花庵,建在一块大石头下,俗称“一片瓦”,庵前右侧为大雄殿,左侧为弥勒殿,广场上的左侧是地藏殿和钟楼,右侧是伽蓝殿和鼓楼。弘一法师曾经来此闭关修行。

莲花庵旁的石阶路直通山顶,路旁的花岗岩上有“晃岩”二字,是日光岩的另一种名称,岩石下的石洞传说是当年郑成功的读书处。

沿台阶上行,“晃岩”摩崖石刻这块花岗岩石头的背面,“龙头山”三个摩崖石刻大字十分显目,这是黄仲训行楷横题的,其下直行跋语:“此山俗称岩仔山。考/厦志:‘龙头山即日光岩,亦曰晃岩。明池直夫有晃园,极花竹之胜。’爰泐(yuan,le于是,书写)石以存旧称。民国八年,黄仲训识。”龙头山鼓浪屿人俗称岩仔山,也称晃岩。

黄仲训认为明末厦门文化名人池显方在日光岩居住过,并筑有“晃园”,则是一个误会。厦门有两处山岩称为“晃岩”,一个在鼓浪屿,另一处则是同安汀溪的端山,据《同安县志·名胜》记载,这才是池显方的结庐之处。池显方在端山的晃岩拓园,以“晃岩”的“晃”字名其园,自号“晃园主人”,其文集因此名《晃岩集》。池显方在《晃岩集》中有《鼓浪屿》一诗,诗中有“连天荡溟渤,小峦独突忽。古树夹寒烟,与波相出没”。

在“龙头山”摩崖石刻的对面,日光岩上的两块巨石形成一道窄窄的通道,地势十分险要,是通向山寨和山顶的咽喉要道。入口处的花岗岩石上盘根错节,生命力无比旺盛的榕树与摩崖石刻融为一体。

石道由两侧盘根错节的榕树遮荫,夏天可感到几分凉意,与左侧崖壁“九夏生寒”的摩崖石刻十分贴切。

在“九夏生寒”旁边还有张大河行书所题“鹭江龙窟”摩崖石刻,在此两处题刻前面右侧有个由两块花岗岩巨石相叠呈三角形的洞口,这个洞原本很深,这里就是原来传说中的龙喉,民间早年还传说这个洞深不见底,直通海边的石洞出口,是早年海盗出没鼓浪屿日光岩的通道,经过长久的岁月,现在这个洞已经被基本填平了。

顺着脚下的石台阶拾级而上,只见一个花岗岩条石垒砌的石门成为一个屏障横在面前,在冷兵器时代,这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方,这里就是明末清初郑成功在此屯兵扎寨的龙头山寨遗址。

在寨门遗址前的石岩上,有1933年蔡廷锴当年登日光岩楷书直题的一首七言绝句:“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是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深情怀念,又是作者的内心写照。

古寨门右侧崖壁有我国教育家蔡元培题诗:“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陈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的摩崖石刻。古寨门边花岗岩石头上分布着一些人工雕凿近似圆形的凹洞,据考证这是当年郑成功在此安营扎寨留下的遗迹。

在古寨门右侧花岗岩巨石的西面有 “闽海雄风”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每字高1.80米,宽1.54米,是日光岩摩崖石刻最大的字体,是1918年秋李增霨所题刻,右上方有“郑延平水操台故址”一行字,为黄仲训所题。黄仲训为越南华侨,当年在日光岩这里建造“瞰青园”,因日光岩上有郑成功屯兵的古寨门和周围花岗岩石头上分布着一些人工雕凿近似圆形的凹洞,据考证这是当年郑成功在此安营扎寨留下的遗迹。黄仲训认为古寨门旁的巨石就是当年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水操台,因此与文人墨客周边在周边的岩壁上留存大量凭吊郑成功业绩的摩崖石刻。

1927年12月7日,“延平公园筹备委员会”与黄仲训的《调解意见书》,对日光岩古寨门旁的石头是否当年郑成功水操台遗址,未作肯定的表述,认为,如果说是水操台遗址,鹭江志所载,水操台是在厦门岛的燕巢巷;如果说不是,两块巨石上的圆孔又摆在那里。日光岩水操台遗址1961年1月成为厦门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0月成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水操台的史实至今仍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日光岩是郑成功的水操台到目前还未找到史料依据。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当年郑成功确实在鼓浪屿屯兵,但是操练水师或者进行海战,郑成功是在船上指挥的,甚至直接从大船下到“八桨快哨”的小船进行指挥。

“闽海雄风”摩崖石刻前的横卧的花岗岩巨石上有隶书“重怀旧垒”四个大字,是1918年前后朱以德所题。“旧垒”指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日光岩抗清复台的遗址。在“重怀旧垒”旁有后人拓印雕刻的郑成功手书行草的五绝诗一首:“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望着老榕树下的摩崖石刻,让人有“遥想公瑾当年”的情怀,不由得思绪万千。当年郑成功操练水师是采用旗号指挥的,今天的英雄山原来叫做“旗尾山”,传说是郑成功当年操练水师插旗的山头。

在古寨门和古水操台遗址旁有座六边形的亭子,亭子号“宛在”,英雄虽已逝,精神却长存,宛在亭边忆英雄,三百余年故垒在。

从“宛在亭”朝西有几匹铜雕战马的路上往前走有一组“博饼”的铜雕,认为厦门的中秋“博饼”民俗是当年郑成功为缓解士兵思乡之情而发明的。实际上作为一个老厦门人,从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中秋好玩的就是“博状元”,也叫“博饼”,当时只有厦门老市区有此种风俗,并未听说此民俗与郑成功的历史文化有关。

改革开放以后,以此项民俗活动为载体的商业与文化活动愈演愈烈,就有了郑成功发明说,但是并没有找到可靠的历史资料支撑。后来有人进一步考证“博状元”与“状元筹”的渊源和演进,“博状元”与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的文化肯定是直接相关的。郑成功说虽没有找到史料依据,但是反映了社会人群对民族英雄崇敬心理的认同,寄托着人们的良好愿望和怀念。

“博状元”民俗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厦门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活动,就是迎合了社会大众“博彩头”的愿望,而且老少咸宜,本地人和外地人都适合,我将其概括为两句话:“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增进亲情乡情友情”。

为了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开垦台湾的英雄业绩,1962年在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的时候,把日光岩下原来的西林别墅开辟为郑成功纪念馆,郭沫若先生题写了“郑成功纪念馆”的馆名,如今,它已经成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

站在“闽海雄风”石刻旁边,你会发现周围有许多的摩崖石刻,日光岩的摩崖石刻有83处,主要是明清和民国时期所题刻。书法水平最高的当属古寨门旁边近代书法家何绍基的“脚力尽时山更好”和宛在亭旁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晋江人张瑞图的行书“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大丈夫不可无此度量,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大丈夫不可无此气概。”

 

最集中的是在“重怀旧垒”附近的花岗岩石壁上,老榕树盘根错节,撑起一片片绿荫,这些摩崖石刻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感怀历史的诗词墨宝,也有一些是西林别墅和瞰青别墅的主人越南华侨黄仲训邀请文人墨客到瞰青别墅做客,而留下的记叙和感怀诗句,虽有点类似今天令人诟病的“到此一游”,但文人的雅兴还是高雅得多,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遗迹。

位于郑成功纪念馆和瞰青别墅之间的远而亭常被游客所忽略,这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亭子,值得一游。此亭是黄仲训先生为思念远方的弟弟黄仲赞而建,亭后石壁题刻“一枕梦魂萦海外,万家灯火瞰江湄,相思只合栽棠棣,留待君来话别离。”

黄仲训先生在瞰青别墅旁还建有“厚芳兰馆”,厚芳兰馆的平台上建有一座“蠡亭”,春秋时期越国大臣范蠡助越王灭吴后,归隐经商。黄仲训仰慕范蠡,因此将所建之亭名为“蠡亭”。亭的四根柱子分别用楷书和隶书题刻两幅对联:“何处鼓声填,滚滚来从沧海远;隔邻钟韵逸,悠悠响彻水云深。”“频年未靖烽烟,回首故国河山,衹兹干净;今夕且谈风月,笑指隔江灯火,无此幽清。”

出古寨门左拐前行,就是日光岩上的“古避暑洞”,当地人闽南话俗称“双空弄”,这个由自然天成的花岗岩石相叠而成的石洞,南北通透,夏天酷暑炎热,厦门的西南季风穿洞而过,古避暑洞内仍是凉风习习,十分凉爽。摩崖石刻为台湾近代诗人施士洁所题。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后,施士洁愤而举家内渡,先后寄居于泉州、厦门等地,这幅题刻当为此时所书。

出“古避暑洞”往左十余米,可见日光岩上造型独具一格的伞亭,就像一把为游人遮风挡雨的大伞。

伞亭右侧有一块分布很多凹坑的石头,石头的背面有一个天然而成似洗脚盆的凹槽,这就是“仙脚迹”和“仙脚桶”。“仙脚桶”是传说神仙在此洗脚的地方,日光岩上“仙脚桶”的水是雨水积存的,只要长时间不下雨就会干涸。

石头上的凹坑俗称“仙脚印”,也就是传说中神仙留下的脚印。其实这样的地质现象是海蚀洞,也就是石头在海中长期经受海浪和潮流的冲刷而形成的地质现象,在厦门的虎溪岩有一块大石头,以及鼓浪石、笔架石都是同类型的地质现象。这说明厦门岛包括鼓浪屿原来都在海中,沧海桑田,后来隆起而成为陆地。民间传说的“浮福建,沉东京(指台湾海峡)”,意思是福建这块陆地是处于上升的。

从伞亭处往日光岩顶攀登,经古避暑洞口,登台阶而上,可见左侧大石壁上有“日月俱悬”四字,下面有一个平台,石桌椅旁有两根铁柱,这里原来是当年黄奕住先生和他人共同投资创办的厦门自来水公司在鼓浪屿所建的高位自来水塔所在地,从鹿耳礁旁的码头将自来水从水船抽到这里加压后在供应鼓浪屿的居民。

当你已经感到有些气喘和脚酸时,坚持一下就可以登临日光岩顶,站在日光岩上环视周围,顿觉视野开阔,水天相接,船在波光粼粼的海面移动,远处的青山绵绵起伏,好似展开一幅海滨城市的风情画卷。

这时你可以放眼金厦海域和厦鼓之间的无限风光,可以从高处欣赏鼓浪屿岛上的秀美风光,一览众山小,风景这边独好就是此时最好的写照,你就会品位得到近代书法家何绍基的“脚力尽时山更好”的哲理和韵味了。

这里是摄影爱好者必至的地方,鹭江两岸风光的代表性画面,日光岩上是最佳的拍摄点,近处绿树红瓦、风格迥异的鼓浪屿传统的历史风貌城区赏心悦目,与隔海相望的厦门岛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区形成巨大的视觉反差,形成一幅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优美图画。

在日光岩顶,你还可以用长焦拍摄鼓浪屿岛上著名的三一堂、金瓜楼、八卦楼、黄家花园别墅等造型奇特的屋顶。

你可以在太阳还未升起的时候登上日光岩顶,怀着期盼的心情静候太阳从东方升起,拍摄晨光映照下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城市。

你也可以在接近黄昏的时候,登临日光岩顶,抓住摄影的最佳时机,拍摄夕阳落日的美景。

从鼓浪屿三个码头上岛,前往日光岩的路线指南:

如果从钢琴码头上岛,你可以沿着龙头路商业街,到鼓浪屿音乐厅后,顺着晃岩路直达日光岩的南大门。

如果你从三丘田码头上岛,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条是沿着环岛路走到钢琴码头,再顺着龙头路、晃岩路到达日光岩的南门;另一条是可以从原美国领事馆大门旁的斜坡右拐,顺着三明路直上,在鼓浪屿最美转角处,顺着左侧的鼓新路先到船屋,再左拐沿着鼓新路,经八卦楼,到杨家园后右拐沿着安海路,经过“番婆楼”、三一堂、人民小学,从日光幼儿园旁边右拐,沿泉州路到达日光岩西面入口的西林门。这条路线也是一条重要的观景路线。

如果你从内厝澳码头上岛,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条是出码头右拐,经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大门,沿着五个牌海滨的环岛路,经鼓浪别墅酒店,参观“鼓浪石”和美华海滨,然后穿过亚热带植物引种园中的大路,上斜坡后,再走50米就到日光岩的西林门入口;另一条是出码头后左拐,沿着内厝澳路,在笔山洞口旁顺着右侧的阶梯上坡直行,看到三一堂时顺着大路右拐沿着永春路,经人民小学,在日光幼儿园旁右转,沿着泉州路到达日光岩的西林门。



景点位置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晃岩路62-64号

交通

公交:厦门市区换乘厦鼓市民轮渡到“鼓浪屿钢琴码头”站下,步行9分钟可达

门票

成人票:60人民币;景区联票:90人民币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半票:学生/老人/儿童30元

tips:

鼓浪屿联票90元,包括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风琴博物馆、国际刻字馆。

开放时间

07:00-18: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想看日出的朋友可以前一天晚上在日光岩露营。

用时参考

1小时以下





全部评论
活动光线,欢乐之声
Copyright © 2023 CDOO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1843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