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扬州八怪”与扬州三百年绘画特展7月14日-10月10日展出
2021-07-16 10:44:50 浏览:498次 【




展览地点:何香凝美术馆1-6展厅

展览时间:2021714日—1010

主办单位:南京博物院、何香凝美术馆

项目资助: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

展览总监:蔡显良

执行策划:万新华、易东华

策展助理:周锦嫦

展览统筹:程斌、樊宁

展览协调:余湘智

公教与推广:骆思颖

信息宣传:房桦

展览设计:良风

 

ORGANIZERS: NANJING MUSEUM, He Xiangning Art Museum

PROJECT GRANTS: Shenzhen Publicity and Culture Foundation

EXHIBITION DIRECTOR: CAI xianliang

EXECUTIVE CURATORS: WAN Xinhua & Yi Donghua

CURATOR ASSISTANT: ZHOU Jinchang

EXHIBITION COORDINATORS: CHENG Bin & FAN Ning

EXHIBITION MANAGER: YU Xiangzhi

PUBLIC EDUCATION & PROMOTION: LUO Siying

PUBLICITY: FANG Hua

EXHIBITION DESIGN: BREEZE DESIGN


扬州,古称“邗”“广陵”“江都”等,隋大运河开通,因地处运河、长江交汇而成南北水陆之要津,也是漕粮、海盐等物资的中转站。伴随着经济获益,各地商人追逐而至。明中期以来,晋商、徽商主导一方,城市扩大,商业繁荣,都市文艺亦随之兴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李白、徐凝诗文令人向往。明清淮扬的浪漫不减大唐,空气中充溢着各色的文艺气息,吸引着众多文人骚客、无数风雅俊才接踵而来。西湖边、杨柳岸,他们歌着、舞着、癫狂着,以独具魅力的表演充分展现着自己的才华。

关于清初的江南绘画,学者们多注意到了地域、画派、师承三者间的关联,正是这些因素,改变了古典绘画史“通史”或“断代史”的叙事书写。明清社会变迁更替,商业的介入、商人对于文化的热爱,催生了新的绘画题材、笔墨趣味,从而引起了近现代绘画审美风格的变革。

清初以来,盐商们聚居于扬州城,利用大运河的特殊优势,垄断官营盐业,积累了巨额财富。扬州也因盐商而孕育的城市生活日益繁华,园林筑造、诗文雅集、鉴赏收藏萦绕日常。富商与文人、艺术家之间的频繁互动,塑造了往后数百年的文化、学术、艺术品格,也促成了扬州区域文化艺术的多元格局。

康熙时期,程邃、查士标等人以疏简的笔墨方式构建起遗民绘画的趣味,分享于扬州文人阶层和富裕商人之间;查士标之后,作为朱明皇族后裔的石涛寓居淮扬,主张“笔墨当随时代”,以书画凸显遗民精神,以激昂跌宕的世俗风格影响江淮。几乎同时,扬州还流行着一种精巧细致的工整笔调,袁江、袁耀等追求富丽、壮观及“超现实”的美景,获得了城市中上层人士的青睐。

乾隆时期,得益于徽商的赞助,“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以朴拙、谐俗、新奇的风格开创了具有风格学意义的大写意画风。文人画不再囿于“人品关乎气韵”的体系,无论题材、笔墨,还是风格突破一元的审美格局,崇尚个性,彰显自由。六朝风流由此成为理想,“扬州八怪”奇闻轶事的传播,更成为其艺术“声誉”不可或缺的妙笔。

嘉庆以来,盐业日趋衰落,扬州的经济影响力持续式微,艺术赞助随之萎缩。伴随着上海、广州等新兴城市的崛起,扬州文艺在十九世纪末的大变革中逐步走向沉寂。所谓“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乎百里”,淮扬烟雨不再浪漫依旧。

本次展览,南京博物院从馆藏精品中选取了包括唐志契、程邃、查士标、石涛、禹之鼎、虞沅、王云、袁江、高凤翰、汪士慎、李鱓、金农、黄慎、高翔、方士庶、郑燮、李方膺、袁耀、罗聘、王素、吴熙载、闵贞、边寿民等共二十余位扬州籍或活动于扬州的画家作品,合计约八十余件,力图呈现出有清一代扬州绘画的三百年兴衰史。沉潜、发展、繁荣、式微、衰颓,扬州绘画此起彼落,完成了自己波澜壮阔的演进之路,也勾勒出淮扬风雅的无限可能!



第一单元  闲淡与激宕:以查士标、石涛为代表的遗民画风


    十七世纪晚期的扬州借助水运、盐业,经济从清初兵燹中逐步复苏,发展为江南的富庶。昔日,寓居扬州的遗民、布衣以“芜城”为意象,追忆的热闹繁华不再是虚构的海市蜃楼。扬州也再次成为了文化精英竞逐的舞台。他们以文会友,或甘为遗民创作怀旧诗文,或出仕清廷继续践行治国平天下之理念,毅然以自身的形象参与扬州文化的重建。文艺思想层面,则以起于明末并于后来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个性张扬与自我意识为主导的潮流。其中的遗民画家趋向于一条明智有效的选择之路,即从出于道德热情而狂热到因理性审视而冷漠,从极端的义愤到责任的承担再到汉文化的重建。当时,扬州的遗民画家不乏,如唐志契、唐志尹、宗灏、朱珏、桑豸等本籍画家,更有松江程邃、休宁査士标、遂宁吕潜、昆山龚贤、旧王孙石涛等外地流寓的名家。他们以峭拔孤傲的人格力量和闲淡激宕的艺术风格,或表达思想,或寄托情感,直接展现着动人的风采,满足着徽商们对于野逸时尚的文人画作品的渴求。


石涛  狂壑晴岚图  164.9×55.9cm      纸本 设色 


查士标 竹暗泉声图  149.2×46.2cm  1674   纸本  墨笔 



唐志契 矶畔罱泥图  16.2×48.6cm  1648  扇页  金笺  墨笔



程邃 溪山图  16.8×54cm    扇页  金笺  墨笔



第二单元  工稳与精巧:以顾符稹、李寅、袁江为代表的职业画风


    正当石涛驰骋艺术市场、日益满足徽商及士绅的文人画需求之时,扬州活跃着一批以工稳精巧见长的职业画家群体。他们年龄或与石涛相仿,或是石涛的晚辈,出生本地,以顾符稹、禹之鼎、李寅、王云、萧晨、袁江、颜峄、袁耀等人最为突出。禹之鼎摹古,无一不逼真,山水、花鸟、人物皆善,而画史中尤其以人物享誉,其成就与曾鲸、谢彬等伯仲之间,因其京城的名重,以至于“一时都下名公通人描画殆遍”(吴伟业、王原祁、王士祯、宋荦、纳兰性德等)。顾符稹、李寅、袁江、袁耀等,则接续唐宋以来,如郭忠恕、刘松年、仇英等的“界画”创作,描绘有关古典时代名人的山水人物画、人物故实画,以山水仙境、台阁宫观的胜景赢得晋商、徽商的喜爱。他们师法宋人传统,或白描、或重彩富丽,一方面追求人文特性,另一方面惯于表现精湛的技巧意识,用笔严谨工稳,构图颇有气势,营造出极强的装饰趣味,适宜厅堂悬挂,呈现出扬州商业经济形成的审美、趣味、时尚,也展示出不同取向的艺术市场。


顾符稹  拟关仝山水图  165.3×85cm  1690   纸本  设色 


李寅  仿高克恭山水图  83.3×45cm      金笺  设色 


禹之鼎  高士奇归马图  50.3×86cm  1697    纸本  设色 


虞沅  玉堂富贵图  232.7×133.3cm     绢本  设色 


袁耀  阿房宫图  128×67cm  1780    绢本  设色 


第三单元  奇异与纵逸: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风


     “扬州盐务,竞尚奢丽”,奢侈的攀比往往是文化艺术繁荣的直接动因。乾隆时期,盐商与盐运使官对扬州社会的主宰达到顶峰,他们嗜好风雅,乐于赞助文艺,由此园林馆舍林立,学术、文学、艺术极速生长,构成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为这座城市的生活注入了非同寻常的生命力。“贾而好儒”的徽商世家喜欢收藏书画,也尚奇好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味。作为“竞尚”项目之一的书画因此迅速商品化,并吸引着全国范围内的艺术家流寓淮扬,如上杭华嵒、胶县高凤翰、兴化李鱓、淮安边寿民、歙县汪士慎、鄞县陈撰、宁化黄慎、杭州金农、甘泉高翔、金陵杨法、兴化郑燮、休宁李葂、南通李方膺、南昌闵贞、甘泉罗聘等,他们或为师友,或为同乡,交流切磋,互为促进,无意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绘画创作群体,后人以“八怪”概言。他们倡导革新,笔墨纵逸,风格奇异,充分呈现出个性主义的多彩面目。盐商、商绅、流寓官员和文人聚集在一起,在同一座园林里参加诗文、书画活动,造就了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不同社会角色的文化互动大大丰富了清初以来扬州文化的外延和内涵。


金农  牵马图  48.6×80cm  1761    纸本  设色 


郑燮  兰竹芳馨图  190×50cm      纸本 墨笔 


华喦  梅花书屋图  223.3×118cm  1733   纸本  设色 


李鱓  幽涧五松图  291×134cm   清    纸本   设色


边寿民  芦雁图  141.2×79.5cm    1746   纸本  设色 


蒋璋  寿星图 188.5×108.7cm   纸本 设色


方畹仪  水仙图  20.3×25.7cm  清    纸本   设色 


罗聘  芭蕉佛像图  78.5×30.7cm     纸本  设色 



第四单元  恬静与温雅:以“邗上五朱”、“扬州十小”为代表的职业画风

 

    扬州之利自水运、盐业而来,其较为单一的经济架构,预示着扬州的兴衰必然与明清以来的盐业经济休戚相关。十八世纪晚期,两淮食盐专卖遇到挑战,并于乾隆六十年(1795)取消专营制度,扬州商业逐渐凋敝。“楼台倾毁,花木凋零”,三百年的繁盛开始褪色,其中慨叹、惆怅,何异于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张岱的《西湖梦寻》。扬州文人回望过去,热衷编写历史,如汪中《广陵通典》、焦循的《扬州图经》《北湖小志》、李斗《扬州画舫录》、汪鋆《扬州画苑录》,描绘与记叙扬州千年历史和曾经辉煌的康乾盛世事迹,沉浸在昔日繁华的记忆里。嘉庆之后,文艺赞助活动急剧萎缩,鉴藏书画之风不再。伴随着上海的开埠,有潜力的画家纷纷选择出走东进。曾经星光璀璨的艺术都市,不得已转身,成为以本土画家为主,凋零的余响。活跃于当时的“邗上五朱”“扬州十小”等一批本籍画家群体,他们既关乎艺术,也关乎社会,崇尚摹古,工写结合,迷恋于恬静温雅的小市民审美情趣中,却已然没有了清中期那种风格学意义上的持续影响力。


朱鹤年  山林消夏图  102.4×38.4cm  1820    纸本  设色


吴熙载  月季图 139.3×54cm  1869   绢本  设色 


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一开蔬果蜗牛图、第二开金鱼图)19.8×28.6cm      绢本  设色



王素  贾岛祭诗图  136.3×45cm      纸本  设色


陈崇光  莲渚鸣禽图  138×33cm     纸本  设色 




编辑:周锦嫦

初审:易东华、陈姗

审校:房桦

审定:程斌

信息来源:何香凝美术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活动光线,欢乐之声
Copyright © 2023 CDOO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1843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