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报恩寺简介、路线旅游攻略
2021-05-28 14:10:25 浏览:1345次 【

四川眉山报恩寺元代大殿

马晓(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  副教授)


一 概况

报恩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眉山市东南18公里处的罗平乡高丰村,西滨岷江,东临鲰江河,地处两条河流之间的河漫滩一级阶地上,与岷江直线距离为4公里。现四周为农田和少量民宅,视野开阔。

历史上的报恩寺仅遗留一座大殿(图一),坐北朝南,方向189°。单檐歇山顶,通高9.75米(加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十架椽,厦一间二椽,面积171.64 平方米(以柱网轴线计)。前三椽栿后乳栿用四柱。当心间、山面心间中缝设大斜梁(图二)。前屋内柱顶至四椽栿,后屋内柱顶至五椽栿。角柱生起,侧脚明显,两者尺寸均大于《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规制。前檐内凹,当心间面阔6.71米,柱头间施檐额[1],额上普拍方较薄,额下有由额。前檐柱头、补间均为五铺作双抄计心造;当心间补间三朵,唯中间一朵加出45°斜拱;后檐铺作简化。大殿铺作用材广160、厚110、栔高85毫米,近《法式》七等材,小于“殿小三间,厅堂大三间则用之”的五等材。

图一 报恩寺大殿正面

图二 大殿屋架中的大斜梁及内额


据1923年版《眉山县志》卷一三“报恩寺,治东四十里,唐时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现大殿前内柱间内额底皮有题记“泰定四年太岁丁卯十月乙未朔十五日吉旦报恩院沙门福源小师永惠永性谨同功德主黄觉信重建”(图三)。脊槫下内额底皮记“公元一九九〇年四月三日抢修加固报恩寺眉山县三苏博物馆罗平镇政府”。

图三 大殿前内柱间内额底皮“泰定四年”题记


大殿南有记事碑四通,分别立于清嘉庆、道光、光绪与民国时期。嘉庆碑风化严重,难以辨认;道光碑尚有相关记载“今报恩寺,原系龙女寺僧辉明,乾隆年间接顶焚□……”[2]故清乾隆年间的重修,或与龙女寺过来的辉明和尚有关。

结合现大殿风格及各类维修记载,大殿应为元泰定四年(1327年)建筑,清乾隆中曾进行维修,1990年抢修,2005年大修,2008年汶川大地震,特别是2013年芦山强烈地震,使得大殿倾斜、屋面受损,故201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

2015年的大修除常规维修外,主要变动有三:其一是恢复了柱头铺作原状,撤去原临时加固支撑的穿枋(图四、五);其二是更换了大殿四周的柱础;其三是除去了两前内柱上后加的缠柱龙。本文中的测绘图,除保留原四周方形柱础外,均根据维修后的现状绘制。

图四 大殿2015年大修前的前檐柱头铺作

图五 大殿2015年大修后的前檐柱头铺作


值得一提的是,大殿原有墨书较多,除纪年题记外,多为助缘信士、捐财女生、舍财檀越等功德人名及祈福吉语,亦有建造工匠题名,如当心间东补间铺作挑斡后尾书“凌云梓匠杨德僧、邓成,冀艺业兴隆”(图六),较为难得。

图六 大殿当心间东补间铺作挑斡底皮题记


二 自由的木构形制

报恩寺大殿具有四川地区元代建筑特征——自由、粗犷、实用。

(一) 进深大于面阔,前檐内凹

主殿进深大于面阔的平面形制,颇为罕见。较早者,如北宋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等。其中,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在安置转轮藏外,前槽需设一定面积的礼佛空间,形成了进深大于面阔的格局。

根据全国及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目前发现巴蜀元代殿堂11座、楼阁1座,共12座木构建筑。除峨眉山大庙飞来殿为五开间外,其余佛殿均为三开间小殿,平面近方形[3],进深大于面阔者尚存两例[4],报恩寺大殿为其一。

大殿通面阔12.72、通进深13.56米(图七、八)。值得注意的是屋内空间进深不同,自南向北第一间进深4.29米,第二间进深6.18米,第三间进深仅3.09米,是第二进的一半。“这种布局完全是功能主义的。第一间是礼拜空间,自然需要较大的活动面积,第二间是佛域空间,安置佛像,是殿的核心部分,亦须较高大为宜。第三间位于佛像之后,以屏板相隔。壁后为观音所在,其实为左右前后的交通空间,故较狭,仅前间之半。”[5]

图七 大殿平面图


图八 大殿南立面图


大殿平面的另一特点是,前檐柱轴线内凹,平柱较角柱北移80毫米,不注意难以察觉。原初以为是两者的侧脚不同所致,但经详细测量,前檐四柱朝北侧脚一致,均为130毫米,可见应为前人有意识让前檐内凹。其内收不多,或因过大会影响其上铺作、梁枋连接。“八”字形外墙一般设于大门或建筑两侧,唯此殿前檐内凹,次间版门呈“八”字形。

(二)非对称十架椽屋,山面中柱与脊槫不对位

大殿采用十架椽,前三椽栿后乳栿用四柱(图九~一二)。

图九 大殿东立面图

图一〇 大殿横剖面图(A-A')

图一一 大殿横剖面图( B-B ’)

图一二 大殿纵剖面图


《法式》所载十架椽厅堂有五种形式,包括前后三椽栿用四柱、前后并乳栿用六柱、前后各劄牵乳栿用六柱及分心用三柱、分心前后乳栿用五柱。《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均为对称式,古建筑实例则丰富多彩。目前,我国现存十架椽屋古建筑并不少见(表一),尤以南方为多,常为前后三椽栿用四柱或前后乳栿用四柱等对称式。或有不对称者,但山面开间仍然对称。

报恩寺大殿十架椽屋,因前部扩大礼拜空间用三椽栿,屋架不对称,加以当心间扩大,使得入口空间宽敞。山面开间也不对称,造成山面中柱与脊槫不对位。脊槫位于通进深中间,便于架设屋面,而两山中柱则立于前后内柱中间,异于山面中柱对位脊槫的常规做法。

表一 现存十架椽屋举要(明代及以前)

(三)前繁后简的铺作配置

注重前檐装饰性是古代建筑常用之法,四川元代建筑表现更为突出。报恩寺大殿就是极好的实例,体现在铺作的设置上(封三:1) 。

1. 大殿前檐及山面斗拱


铺作前繁后简。前檐铺作九朵,其中转角铺作、柱头铺作各两朵,补间铺作当心间三朵、次间各一朵。当心间正中一朵补间铺作前部出双抄45°斜拱,后部出单抄拱头,具有明显的装饰性。前檐均为五铺作双抄计心造(图一三)。

图一三 大殿前檐及山面斗拱样式 1.前檐转角铺作 2.前檐柱头铺作 3.前檐补间铺作 4.前檐当心间中补间铺作 5.山面柱头铺作


东、西两侧山面进深四间,每间置补间铺作一朵。从前向后第一间补间铺作与前檐相同,为五铺作双抄计心造(封三:2;图一四)。之后山面柱升高,柱头铺作变为斗口跳,但里跳设骑栿拱,与前檐相似。第二、三间补间铺作为一斗三升,山面最后一间无补间。

2. 殿内西南角斗拱

图一四 大殿仰视图


后檐均无补间铺作,后檐柱头铺作为一斗二升,两角柱仅立一栌斗。梁栿均从柱头栌斗穿过,直接承橑风槫,极为简洁(封三:3)。

3. 殿内西北角斗拱


以有限的财力、物力创造丰富的造型,是巴蜀元代建筑习用之法。巴蜀元代11座殿堂,均前繁后简,仅峨眉山大庙飞来殿铺作外观前后基本一致,但其雕饰亦前繁后简。

(四)大量使用纵向额方

增大当心间是有效利用空间的常用手法,四川元明建筑的当心间已做到木结构极致,即用较小的材料创造较大的空间。如安岳道林寺明代三开间殿,当心间面阔达8.09米[6]。

报恩寺大殿当心间面阔6.71米,两次间各仅面阔3米,不及当心间之半。平柱高3.7米,间广远大于柱高。

普拍方较薄(仅95毫米),大跨度荷载主要由大檐额、阑额承担。南立面大檐额、阑额由圆木稍加砍斫而成,当心间大檐额广340、由额广290毫米,次间阑额广370、由额广180毫米。当心间大檐额不高,甚至小于次间阑额(或因不同时期维修更换所致),但大于《法式》阑额“广加材一倍”(即160×2=320毫米),并辅助以较高的由额,同时冷摊瓦屋面荷载比北方屋顶轻很多,故其用材较为自由。

由于当心间较大,内部也用纵向内额,其位置与《法式》描述的顺身(脊)串相似,但不是简单的纵向联系件,而是与梁栿一样的构件,承力与拉结兼顾,尺度一般较大,故本文统称为内额。

内额之法沿用《法式》“长随间广,两头至柱心或驼峰心”,但大小较自由,几近圆材,不随《法式》。《法式》载:“凡屋内额,广一材三分至一材一栔,厚取广三分之一。”据此殿材分,一材三分为160+32=192毫米,一材一栔为160+85=245毫米。实际测量前内柱间内额广350、后内柱间内额广340、五椽栿上蜀柱间内额广350、脊槫下内额广250毫米,尺度均大于《法式》,这与其特殊的斜梁结构相关。

当心间的增大,使得大量使用纵向内额成为巴蜀现存元明建筑习用之法。其他南方厅堂建筑,若跨度大、槫小也用内额,尤其是脊槫下的内额,往往上弯,或中间立小柱支撑纤细的脊槫中点。这样好处较多:一是可加强结构整体性;二是南方雨水多,冷摊瓦屋面一旦漏水,损坏的也只是小料的脊槫,更换较易;三是脊槫下的内额为视觉重点,故为梁架重点装饰对象;四是大尺度构件可显示财力。而巴蜀元明建筑使用内额还与其特有的斜向构件密切相关。


三  独特的斜向构件

(一)元代木构建筑中的斜向构件

中国古代建筑构架最主要的斜向构件在梁架和铺作两个系统中都有所体现,如梁架系统中的斜梁、叉手[7],铺作系统中的昂、挑斡等。

梁架系统中的斜梁和叉手是两种不同的构件。斜梁搭在纵向的内额上,是压弯杆件;叉手和托脚抵在梁上,是轴心受力杆件,两者受力不同[8]。大斜梁、大叉手,更是长达两椽或以上的连续梁。

斜向构件的使用,自远古的窝棚至今日木构架都有。就斜梁而言,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少元代建筑不循规制,大胆粗犷,善用大额(檐额、内额)及减柱来创造空间,斜梁运用也有创新。例如,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前殿、襄汾普净寺大殿等,在纵向大内额上搭大斜梁直接承托平梁;广胜下寺大雄宝殿、新绛州署大堂等大斜梁则承托四椽栿等。运用大斜梁可减去内柱,以较小的材料创造较大的空间。

巴蜀元明建筑中也有大斜梁。与山西古建筑不同,其大斜梁大部位于当心间中缝。因为此地域建筑当心间宽大,大大超过次间,因而需要加强当心间强度。

目前所见的12座巴蜀元代建筑中,有5座使用大斜梁,而眉山报恩寺大殿大斜梁的做法与众不同。

(二)分段架设的大斜梁

四川元代建筑中,阆中五龙庙文昌阁、芦山青龙寺大殿及剑阁香沉寺大殿,当心间中缝的大斜梁均贯穿前后屋架。阆中永安寺大雄宝殿仅后内柱间设大斜梁。唯独眉山报恩寺大殿斜梁贯穿后屋架,而在前屋止于下平槫之下,全屋共用4根斜梁支撑上部槫、椽,每根受力方式都独具特色,为方便叙述,以下分别编号(参见图一一)。

1号斜梁最显工巧,一端被压在2号斜梁之下,中间以内额为支点,一端上挑下平槫,运用杠杆原理,减小大开间下平槫的弯矩。

2号与4号斜梁的受力方式与一般简支梁相似,梁中部支撑平槫。唯4号斜梁采用弯梁,随材就势,下端架于后檐铺作之上,并出挑承橑风槫。

最上两根2号与3号斜梁在脊槫下相交。3号斜梁是唯一长三椽的斜梁,以五椽栿上的内额为支点,前端架于脊槫下的内额上,后端压于4号斜梁之下,也具有杠杆功用。

这种斜梁结构,精巧美观,使得当心间更宽敞明亮。日本12世纪净土寺净土堂也有这样的结构形式(游离尾棰),其他如山西平遥金代文庙大成殿、日本12世纪东大寺南大门等,都有类似的补间构架。

此外,斜梁分段架设也颇具巧思。一方面材料易得,施工简便;另一方面与屋架举折相符,解决通直大斜梁与屋架举折之间的矛盾。

在认识大殿斜梁的基础上,可重新审视内额之功用。内额除具有增加每缝屋架之间的连接作用、装饰美观、便于挂物等功能外,更是斜梁重要的杠杆支点,尺寸不能过小,是大斜梁结构不可分割的组件。

(三)梁架与铺作中的斜向构件有机交融

报恩寺大殿的斜向构件还有叉手、托脚、角梁、丁栿、劄牵等,均属梁架系统。丁栿后尾搁于五椽栿上,中间支撑下平槫,前端出栌斗直接支撑挑檐槫(图一五)。厦一间,故此五椽栿即为歇山山面系头栿,构架简洁。

图一五 大殿丁栿架构


铺作系统中的斜向构件为挑斡,仅置于当心间两朵补间铺作之后尾(图一六)。当心间补间铺作共三朵,两边两朵铺作后尾挑斡下平槫,起一定的杠杆作用;中间铺作出45°斜拱,形状较复杂,若按常规与巨大的斜梁相交,其构造将十分复杂,因此梓匠杨德僧等创造性地将斜梁后尾支挑下平槫,而不是置于前檐铺作之上(与后檐做法不同),这样轻松地解决了铺作与斜梁之间的矛盾,用材节省,施工简便(图一七)。

图一六 大殿前檐当心间东、西补间铺作挑斡

图一七 1号斜梁与挑斡的关系


四  结语

我国北方陕西、山西遗存的非官式元代建筑,大胆变动构架,运用大额(檐额、内额)、圆木、弯梁等,技艺特色显明。巴蜀元代建筑同具此种自由奔放的性格,如报恩寺大殿。它们与江南地区现存的构架相对规矩的元代建筑不同。

与此同时,巴蜀元代建筑扩大内部空间之法,不单纯靠减柱,而以扩大当心间为主,因此当心间甚为宽敞。巴蜀气候温润,古建筑屋面较轻,这一地域优势也为当地工匠发挥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空间,即用相对小的材料满足较大的跨距,是工匠们不断探索的结果。此外,报恩寺大殿在当心间补间运用四种斜梁,利用杠杆原理,结合内额设置,巧妙地解决当心间过大的受力问题,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本文探讨了眉山报恩寺大殿的基本构架及其部分特殊形制。其他古制做法,如鬼斗、平行椽、不置令拱和耍头等,是巴蜀元代建筑的共通点,留待未来进一步研究。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气候潮湿多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境内木构建筑不易保存。现存早期木构建筑除唯一一座南宋小木作精品——江油云岩寺转轮经藏外,其余遗构以元代建筑为胜。

目前四川地区现存的元代木构建筑主要有10处,如下表:


    巴蜀地貌复杂,山川河流众多,交通早期主要依靠水路,十分不便,使得巴蜀建筑技术及做法与其它地区(如江南、中原等)的交流有一定的困难,建筑营造做法存在滞后性,因此现存元代建筑还保留了宋式建筑的特征。这些遗存的木构建筑也为研究早期巴蜀地区宋元建筑特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下面主要对眉山报恩寺大木结构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眉山报恩寺始建于唐,系一王姓信士为报母恩而建,此寺历经圮废,现存建筑为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重建。该寺现仅存大殿,占地面积6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面阔三间12.95米,进深四间13.55米,通高8.3米。平面近方形,素面台基高0.4米。据大殿上题记:“泰定四年□□丁卯十月已未”(公元1327年),及现存梁架结构和做法,判断该殿为元代建筑,清乾隆中期进行过维修。


这里主要对报恩寺的柱网布局、梁架结构、斗栱铺作三个方面做讲解,而屋脊、翼角起翘、门窗在各个时期都有所改动,暂不做说明。

1.柱网布局

平面布局接近为方三间形制,使用移柱造和减柱造。红砂石素覆盆柱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


后金柱往后偏移一椽架,两侧檐柱为了与后金柱对应,也做偏移处理,同时也带动侧面明间中线的偏移,使两侧中檐柱偏移1/2椽架。内中柱减去,扩大室内的使用空间。


素覆盆柱础


檐柱有侧脚

1.梁架结构

梁架形制采用十椽厅堂----前三椽栿对后乳栿用四柱。前三椽栿出头做拱,另一端插入金柱内,栿上承乳栿,上再承驼峰托剳牵,乳栿与剳牵均插入金柱内。后乳栿上承蜀柱托剳牵插入后金柱内。五椽栿一端插入前金柱,一端扣置在后金柱上,其上承“蚂蚱嘴”蜀柱与前金柱共同承托四椽栿,四椽栿上设左右蜀柱托平梁。建筑收山一间,中柱上以斜栿做丁栿架设在五椽栿与山面柱头铺作上,并伸出承撩槫枋,斜栿上承榑。其余的则是通过柱头铺作上承乳栿,乳栿另一端插入金柱,其上再承蜀柱托剳牵,剳牵上承榑枋。而在转角处理上,前檐次间与进深第一间的柱距不等,角梁一端置于转角铺作上,架于下平榑与山面榑枋的交点处,再向后延伸搭接在平榑上。而后檐因左右两间柱距相等,故转角处理上采用角柱与金柱间置角梁,梁上托蜀柱,蜀柱上抵下平榑与山面榑枋的交点处,交点上支续角梁,续角梁前端架设在两侧檐榑的交点处,前置仔角梁。此外,在建筑纵向心间的中心增设一道“大斜栿”(爬梁)结构,形成“人”字形结构跨越整个屋架结构。“斜栿”结构在前檐用两段斜栿构件架设在金柱间大梁上置的蜀柱上,前檐前段斜栿由三椽栿间的大梁承托,其前端悬挑。后檐亦通过两段斜栿构件于金柱大梁上搭接,再延伸出头作拱承撩檐枋。


梁架鸟瞰图


室内仰视梁架


梁架俯视图

梁架形制采用十椽厅堂----前三椽栿对后乳栿用四柱。这是一种因后金柱移柱而产生的结构形式,与营造法式中十椽厅堂——前后三椽栿用四柱十分类似。(如下图所示)

报恩寺前三椽栿对后乳栿用四柱营造法式中前后三椽栿用四柱

槫出挑做山面出际,脊槫蜀柱下部做蚂蚱嘴造型,平栿与蜀柱搭接,平栿做坐碗造型处理。


山面梁架(平栿搭接处坐碗造型)

3.斗栱铺作

补间铺作:前檐当心间置3朵,次间各1朵;两侧山面第一间各1朵;后檐当心间置3朵,次间各1朵,两侧山面第二、三、四间各1朵,后金柱中间置2朵。


前檐及两侧山面第一间均为五铺作斗栱,共计7朵,其中正心为60度斜栱,两次间后尾出挑斡承槫;其余均为一斗三升,共计13朵。


后金柱间一斗三升


两侧山面间一斗三升

柱头铺作:前檐五铺作承三椽栿,后檐一斗三升承乳栿,两侧山面一斗三升承丁栿。


前檐五铺作斗栱

转角铺作:前檐五铺作,后尾出挑斡承下平榑相交处,后檐一斗三升,后尾搭接在后金柱上。


山面斗栱

结语:报恩寺大木结构与其他同时期建筑有诸多的不同,比如从立面看左右、前后对称,但内部结构的搭接有着丰富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殿内使用了移柱造。明间中缝大斜栿前后不对称,前檐前段斜栿利用杠杆原理,悬挑承槫,是本建筑特有的构件。这些做法体现了四川地区早期建筑简洁、灵活的营建特质。



旅游攻略:

  游客抵达景区后建议先前往游客中心,可了解景区各活动的时间,拿到线路图等。

游览路线:

  接待中心 → 大坝港 → 蟠龙岛 → 报恩寺 → 白果坝 → 青龙嘴珍稀植物园

最佳游览时间:

  夏季

购物推荐:

  (购物)华仁冬枣、柑桔、青花椒、腌腊制品、干巴牛肉。 
  (美食)以活鱼为原料的鱼汤、火锅、剁椒鱼头等。

景区游览图:


怎么去:

景区位置:

   中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普宁街道>怀仁街道>贵平镇

到达方式:

  乘车路线:仁寿县5路公交车可直达景区,站点为社保大厦站、客运中心站、北门水库站、蒙子坳站、板厂沟站、杨家沟大桥站、高店站,夏06:30-20:30,冬07:00-20:00,每25分一班。或在各地乘坐长途汽车抵达仁寿,再打车或乘坐人力三轮前往,5公里即到。 
  自驾路线:成泸高速从文宫/大化/G213出口离开,转入G213;在国道街二段过八里村进入S106行驶,过牌坊大桥右转直行即可。





全部评论
  •   中国第一情侣文化园——水绘园风景区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我国著名长寿之乡——如皋境内,占地面积约30万..

    南通旅游
活动光线,欢乐之声
Copyright © 2023 CDOO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1843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