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僰人悬棺景区游玩攻略
2021-05-25 15:42:06 浏览:1256次 【

僰人悬棺


悬棺葬,古代崖葬之一,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之上为特征,在我国流行的时间长,从战国一直到明、清。分布地域广,遍及长江流域的13个省市,自东南沿海直到川滇等地皆有发现。四川省是悬棺葬的集中地之一,宜宾地区所属高县、庆符(现属高县)、珙县、兴文、长宁、筠连旧称“叙南六属”,这一地区是四川省悬棺葬更集中的区域。

苏麻湾全貌


僰人悬棺,主要分布在珙县、兴文、筠连等县,其中以珙县的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最为集中,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国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僰人”,是个历史悠久、英勇善战的民族。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珙县志》(旧志)上说:“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曰僰国。”

清乾隆年间的《珙县志》对当地的悬棺有这样的记载:“昔僰蛮酋长与岩端凿石椓钉,置棺其上,岩高百仞,下临符江。”光绪年间的《兴文县志》又云:“悬崖峭壁凿岩为穴,置棺其中,重叠相望,今其棺尚有存者。”

悬棺近景(修缮施工中)


珙县悬棺的葬式主要有三种:木桩式(岩壁上凿孔打木桩,木桩上放置棺木,可上下重叠)、岩墩式(利用峭壁上自然平整的岩石块放置棺木)、洞穴式(利用峭壁的自然岩洞放置棺木)。有古籍记载大的岩洞“可容百余人”。

木桩式

岩墩式

洞穴式


珙县的悬棺距地表高度在18—80米之间,面对如此之高的悬棺,各位内心必然有种种疑问:悬棺的主人是谁?年代是多久?如何升置棺木?……别急,请听宜博妹慢慢道来…

悬棺起源早,传播途径广泛,加之僰人既无文字又无语言留存下来,因而珙县悬棺主人也就众说纷纭,各种学术观点十多种,主流之说为以下三种观点。


1百越说


此说认为悬棺主人为僰人,但僰人为历史上外迁入川的百越人后裔。悬棺发源于福建江西两省交界的武夷山,大约开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约3800年前。发源地的悬棺属越族,历史上越族部落众多,故有百越之称。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与宜宾的地方民族融合形成了僰人,因而延续了古百越人的悬棺葬俗。从珙县悬棺历次考古清理来看,确实发现僰人悬棺有凿牙、使用铜鼓和岩画等百越人的习俗。


2土著说


明确悬棺主人即为僰人,而且僰人系宜宾土著民族。僰人是川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僰人”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战国时的《秦记》记载了宜宾有“僰僮之富”,秦时设僰道,《华阳国志》记载僰道县“本有僰人”,汉末的史学家应勋说僰道县是“故僰侯国”,晋时《永昌郡传》、唐时《群国志》、宋时《宋会要》、元时《元史•地理志》、明时《明实录》和《明史》都有川南僰人的记载。只不过僰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濮、僚、都掌蛮等之称。


3僚人说


认为悬棺的主人是僚人,并非僰人。僰人不是川南土著民族,是古代羌族人中的一支,最早由西北南下定居川南的。秦时,僰人开始外迁离开川南,进入云南,融合当地民族形成了今天的白族。

珙县悬棺主人之说,虽无定论,但“土著”一说最为主流。早在1956年就被四川省政府正式定名为“僰人悬棺”,1988年国务院也以“僰人悬棺”之名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时代上至宋代,下至清代。


麻塘坝悬棺岩画之一


麻塘坝悬棺岩画之二


那么,古人又是怎样将几百上千斤的棺木放到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的呢?难道真有秘密武器或特异功能?

文献古籍上从来没有直接记载过悬棺下葬过程和升置的具体方法,后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推断有吊升、栈升、堆土和涨水四种升棺的方法。具体到宜宾的悬棺,由于棺木放置普遍较高,历史上珙县又无大江大河,学者基本排除了堆土和涨水两种升棺的方法,在吊升和栈升上做了调查和探索。


1吊升法


从山顶借助于绳索吊挂悬棺到达选定的崖壁或洞穴。1946年,李庄中央研究院受唐文献《朝野佥载》所记“五溪蛮”自山上“悬索下枢”的启发,在珙县麻塘坝调查后得出吊升放棺的推断:首先选定安葬的岩顶,把人用绳索放下;第二步,悬在绳索上的人利用一把带钩的长竿将自己拉近岩壁,打孔安木桩;第三步,“悬索下枢”,即把木棺栓在绳索上放下,在靠近岩壁时将其安放在木桩、岩墩或洞穴内;最后将放棺的人用绳索拉到山顶或下垂到地面。

吊升法模拟


2栈升法


指借助于栈道修建技术升置悬棺。川南地区自秦修筑“五尺道”时就有了成熟的栈道修建技术。

从历次珙县悬棺维修加固时的发现来看,在木桩式悬棺和岩墩式悬棺下方的岩壁上也有凿孔,并留有木棒,木棒与放棺的木桩有明显区别,像栈梯。另外在悬棺安放的四周,目前看来难以通过的岩壁,发现有方形小凿孔,有架栈道通过后被人工有意破坏的痕迹。因而有学者认为川南悬棺是广泛应用栈升,局部结合吊升方法升置悬棺的。

承接悬棺的木桩

宜宾地区历来为许多部落和民族所杂居,濮人和僰人本是同一 民族,南北朝时不称僰和濮,改称僚。唐初称“生僚”,宋代称“刚夷恶僚”,元代称“土僚”,明代称“都掌”或称“群僚”。

秦汉以后,中原势力渐及西南,僰的势力已衰,在明朝时期大量 的汉人迁入叙州地区,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交往。明万历以后,由于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影响,甚而通婚加速了民族的发 展和演变,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不断地分化和融合的复杂过程中,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逐步地改变,但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遗迹、遗风对于探索一个民族的历史渊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百年前,一支在川南繁荣了近2300年的民族突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给后人留下了种种不解之谜……



僰人悬棺


在四川省珙县洛表镇西南的麻塘坝便存留着他们的历史遗迹——“僰人”悬棺。洛表镇麻塘坝悬棺是目前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


麻塘坝田园风光


麻塘坝距洛表城镇2.5千米,位于麻塘坝村,为一近南北向的岩溶槽谷,由碳酸钙岩石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突兀成东、西两组绝壁对峙,绝壁共22处,各绝壁相对独立,悬棺和岩画分布其上,景点众多而壮观。


珙县境内现存悬棺共296具,而麻塘坝一地22处绝壁悬棺多达223具,另有遗址11处,伴随岩画22处共371幅。这是世界上悬棺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方,被誉为“悬棺之最”和“悬棺葬的天然博物馆”,同时也是唯一悬棺与岩画为同一民族所为之处。


邓家岩悬棺


珍珠伞悬棺


老鹰岩悬棺


置棺方式


悬棺的置棺方式分为三种: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主体以木桩悬棺为主,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

九盏灯悬棺(木桩式)


邓家岩悬棺(凿穴式)


洛表镇茂林村的“三”字垂岩凿龛


棺材铺悬棺(天然洞穴盛放)


“僰人”入葬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


麻塘坝不仅以它的悬棺和岩画而著称,更有二十几个天然溶洞中僰人留下的洞穴建筑而愈显神秘。


这些带有明显军事用途的洞穴建筑,与宋元明时期,特别是明朝时期朝廷十一次派军队围剿僰人的历史吻合,是研究僰人军事、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很珍贵。


悬棺溶洞及僰人古建筑


邓家岩左侧山顶的僰人洞穴建筑大门


岩画


岩画


僰人春秋

“僰人”一名,始见于《吕氏春秋》,主要聚居在地处川南边陲的珙县。


僰人以剽悍、善骑、勇武、善战著称;周朝时因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册封为“僰侯”,率先在“无君”的西南建立了“僰侯国”。此后,尽管历经兴衰沉浮,始终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僰人长于渔猎,种植发达,僰道荔枝、葡萄闻名于世。僰文化独特,以悬棺为代表的神秘文化,虽历千载,令人不解。


明朝万历年(1573年),在这销烟弥漫的日子里,僰人被明朝十四万大军剿杀殆尽,消失于历史,但那些高挂的僰人悬棺似乎一直在向人们诉说着他们的兴盛与悲哀。


悬棺一线天


景点地址

宜宾市珙县洛表镇麻塘村

开放时间

08:00-16:00开放






全部评论
  •   雅安碧峰峡景区,位于四川雅安北部12公里处,距成都128公里,景区面积2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20000余亩,森林..

    雅安旅游
活动光线,欢乐之声
Copyright © 2023 CDOO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18434号-4